文章解析

chóu
wèn
shī

朝代:唐作者:刘商浏览量:1
kōng
chù
suǒ
fǎng
仿
liú
shī
jìng
rén
dào
chán
xīn
yòu
guò
shī

译文

真正的空无状态没有固定的所在,就像琉璃瓦一样明净。谁能到达诗词中那样的心境状态呢,禅的意境和深度,已经超越了诗歌所能表达的范畴。

逐句剖析

"虚空无处所":真正的空无状态没有固定的所在,

# 虚空:真正的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

"仿佛似琉璃":就像琉璃瓦一样明净。

# 璃:即玻璃。法寺出土的唐代珍宝中即有琉璃器皿。

"诗境何人到":谁能到达诗词中那样的心境状态呢,

"禅心又过诗":禅的意境和深度,已经超越了诗歌所能表达的范畴。

# 禅心:佛教所谓非思量之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态。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来清净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问师》是唐代诗人刘商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讲真正的禅心是空明澄澈的,像琉璃一样纯净;后两句转而讨论如何达到这种诗境与禅心的状态。这首诗的核心意思是,这种超越世俗、直抵内心的境界并非轻易能到,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持续的修行。真正的禅心体验,其实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说清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画家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其擅丹青,工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成一家。其诗长于歌行,武元衡称其诗作“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濬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著有《刘虞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禅理哲理诗,通过琉璃意象与禅心诗境的辩证思考,探讨了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2. 写作手法

比喻:“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以“琉璃”比喻禅宗追求的“空”与“无”的境界。琉璃晶莹剔透却无实质,既象征禅心的明净无染,又暗示诗境的空灵超脱。这种具象化的比喻,将抽象的禅理转化为可感的意象,增强了诗意画面感。设问:“诗境何人到”​,此为自问自答式设问。诗人先抛出“谁能抵达诗境”的疑问,随即以“禅心又过诗”作答,强调唯有禅心方能超越诗境的局限。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点明禅与诗的关系。

3. 分段赏析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前两句直接描述了僧人所作诗歌意境的空灵之感。禅宗认为,“空”“无”是宇宙的根本,也是真如佛性的所在。六祖慧能那首广为人知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描述的正是这种最高境界。用“虚空”的境界来比喻僧人的原诗,是在称赞这首诗的精妙,以及作者在禅学上的深厚造诣。“琉璃”是一种有颜色的半透明矿石。诗终究是用有形的语言文字写成的,要表现无形之境却只能借助有形的词语。那些精巧的语句,在这无处不在的虚空中,明明灭灭、若有若无,就像多彩的琉璃在闪烁。“仿佛”这个词的使用,更增添了那种奇妙而难以捉摸的意味。“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后两句深入写作者自己对原诗,乃至对禅学深意的体会与领悟。这里用了设问的形式,却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一问一答之间,很有禅宗“机锋”的味道。在禅学典籍里,有很多“机锋”“公案”,它们作为传授教义的例子,特点是常常答非所问——说对了也未必认可,说错了也未必否定。因为禅意不受理性语言的限制,只能通过用心体会、以心传心的方式去领悟,才算真正得其奥妙。诗意是可以解释的,但禅心只能靠“悟”;如果执着于分析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反而会失去禅心,背离佛的真谛,所以必须让“禅心过诗”。诗是禅诗,可真正的禅意却在诗之外。到这里,作者已经不只是在评析僧人的原诗,而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境界。

4. 作品点评

刘商此诗虽仅二十言,未着生硬晦涩之语,却于平易处见玄机,意境超然物外,暗含机锋,禅意自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酬郭给事》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青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