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枿坐云游出世尘":有时参坐有时云游超尘出世,
# 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枿:一作蘖。
"兼无瓶钵可随身":竟然不带水瓶饭钵空空一身。
# 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逢人不说人间事":遇到人从来不说人世间的事,
# 逢人:遇到人。
"便是人间无事人":就是人世间了断了俗事的人。
# 无事人: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便:仿佛。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友诗。描绘了质上人不问凡俗、无牵无挂的形象,展现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质上人超尘处世态度的赞赏以及对其超然世外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过多修饰地勾勒出质上人的行为举止与外在形象,展现其超脱尘世的特点。细节描写:通过“兼无瓶钵可随身”这一细节,以云游僧人通常必备的瓶钵缺失,从侧面烘托出质上人不拘于世俗物质,洒脱自在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句“枿坐云游出世尘”,开篇即聚焦质上人的修行日常。“枿坐”描绘其安坐修行的专注神态,仿若时间静止,沉浸于禅定世界;“云游”则勾勒出他穿梭于天地间的自在身影,不受地域束缚。“出世尘”三字为点睛之笔,直接将其与尘世划分界限,凸显出他超脱世俗、不染尘埃的独特形象,奠定全诗的基调。次句“兼无瓶钵可随身”,视角转向细节。瓶钵,本是云游僧人维持生计、行走四方的必备之物,在常人眼中,它们象征着僧人漂泊修行的生活。然而质上人却连这最基本的随身物品都舍弃了。这一细节,以小见大,进一步强化其超脱尘世的性格。没有瓶钵的羁绊,他仿佛一缕清风,来去自如,真正成为了飘飘然无牵挂的大闲人,从物质层面展现其对世俗生活的决然摒弃。后两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深入到质上人的精神内核。人际交往中,言语是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质上人逢人绝口不提人间之事,并非是他不善言辞,而是其内心已将人间的名利富贵、纷扰纠葛视作虚幻泡影。他深知这些世俗之事短暂无常、毫无意义,所以从根源上切断了与尘世的精神关联。这不仅刻画了一位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更将其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超凡的精神境界与独特的人生态度,全诗也在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深刻剖析中,达到了意蕴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赠质上人》以通俗浅近、明白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质上人的超脱形象,尽显其出世之态。在写作特色上,杜荀鹤打破了近体诗格律的束缚,将其通俗化,让诗作更贴近大众。这首诗在不仅生动刻画了僧人的形象,同时以简洁易懂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 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
# 我国晚唐时期,社会动乱,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彼此交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如此世事,当然是痛苦的。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诗人来说,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乎他就自然而然地对老朋友质上人的无牵无挂,超然出尘,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和羡慕,聊以寄托他那份无可寄托的感情。
现代原华东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洪丕谟《佛诗三百首》
# 此诗语言通俗浅近,而耐人咀嚼。作者《题道林寺》亦有“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风味一致,但不及此诗三四句之广为传诵。
现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世间哪里忙,哪里闲,总是心情而言,心窄了哪里也没有宽阔,心宽了一切又似了无牵挂,人生活一回,伤在哪里,窄在何处,不过是缘分的深浅而已。
现代著名书画僧,政协委员,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
上一篇:唐·李白《杨叛儿》
下一篇: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