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pàn
é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ūn
yáng
pàn
ér
qiè
quàn
xīn
fēng
jiǔ
zuì
guān
rén
bái
mén
liǔ
yǐn
yáng
huā
jūn
zuì
liú
qiè
jiā
shān
zhōng
chén
xiāng
huǒ
shuāng
yān
líng
xiá

译文

你(君)唱着《杨叛儿》的曲调,我(妾)劝着别人喝新丰出产的美酒。哪里是最让人牵挂的,是那有乌鸟啼叫的白门柳。乌鸟的啼叫声湮没在杨树的花里,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里。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像要凌驾仙境一般。

逐句剖析

"君歌杨叛儿":你(君)唱着《杨叛儿》的曲调,

"妾劝新丰酒":我(妾)劝着别人喝新丰出产的美酒。

# 新丰酒:新丰,汉代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六朝以来以产美酒而著名。

"何许最关人":哪里是最让人牵挂的,

# 关人:牵动人的情思。,何许:何处,哪里。

"乌啼白门柳":是那有乌鸟啼叫的白门柳。

# 白门:本是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门。因为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门,所以成了男女欢会之地的代称。

"乌啼隐杨花":乌鸟的啼叫声湮没在杨树的花里,

# 隐:隐没,这里指鸟栖息在杨花丛中。

"君醉留妾家":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里。

"博山炉中沉香火":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

# 沉香:又名沉水香,一种可燃的名贵香料。,博山炉:古香炉名,在香炉表面雕有重叠山形的装饰,香炉像海中的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

"双烟一气凌紫霞":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像要凌驾仙境一般。

# 紫霞:指天空云霞。,双烟一气:两股烟袅在一起,喻男女两情之合好如一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叛儿》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诗题创作的一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与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对男女相爱的甜蜜场景。诗中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还通过欢愉的气氛,传达了爱情的美好与热烈。这两句诗以男女对唱劝酒的形式开篇,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接着是对景物的描写,又是对男女情感的隐喻,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柔情蜜意和陶醉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叛儿》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李白游金陵时所作,受到六朝乐府《西曲歌》中《杨叛儿》曲调的启发而创作的一首情歌。其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白即以此意改写成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爱情诗。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某种开放与解放。

2. 写作手法

象征:“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两句中,李白通过沉香火的燃烧和双烟一气的升腾,象征了男女之间爱情的热烈和融洽。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炽烈。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李白以生动的场面开篇,迅速营造出男女之间温馨融洽的氛围。君唱歌、妾劝酒,这一对青年男女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而“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的设问,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还巧妙地引入了环境描写,为接下来的情感发展铺垫了基础。中间四句:“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这四句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情感发展。乌鸦归巢、杨花隐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深化。而“君醉留妾家”则直接点明了男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接下来的“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更是将诗歌推向了高潮,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生动描绘了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与热烈。

4. 作品点评

《杨叛儿》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情感炽烈、风格清新活泼的情歌。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某种开放与解放。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启示和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乐府:“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白用其意,衍为《杨叛儿》:……其《杨叛儿》一篇,即“暂出白门前”之郑笺也。因其拈用,而古乐府之意益显,其妙益见。如李光弼将子仪军,旗帜益精明。又如神僧拈佛祖语,信口无非妙道。岂生吞义山、拆洗杜诗者比乎?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少陵《丽人行》、李太白《杨叛儿》,一以雅道行之,故君子言有则也。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杨叛儿》,艳而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即《子夜》、《读曲》意,时语不嫚亵。故知君子言行则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沉水”、“博山”之句,非太白以“双烟一气”解之,乐府之妙亦隐矣。

现代王琦《李太白全集》

# 谢云:太白此诗盖衍古乐府义,而声调愈畅。严云:“乌啼”二句,赋、比、兴俱现。案:杨升庵殊称扬末句,而严沧浪则反之,云:“有此蛇足,愈见古曲之妙;且道笈箓语,入此更恶俗。”余则左袒于杨说。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旭《柳》

下一篇: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