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ér
mèi
·
·
píng
shā
fāng
cǎo
tóu
cūn

朝代:宋作者:洪咨夔浏览量:2
píng
shā
fāng
cǎo
tóu
cūn
绿
biàn
nián
hén
yóu
xià
shàng
liú
yīng
lái
wǎng
xiàn
xiāo
hún
chuāng
shēn
jìng
rén
guī
wǎn
jīn
shuǐ
shěn
wēn
hǎi
táng
yǐng
xià
guī
shēng
jìn
huáng
hūn

译文

平坦的沙滩下,小河的渡口旁,有一个芳草鲜美的村庄。春天的绿色早已覆盖了冬季曾经带来的荒凉。游丝在微风中上下飘拂,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一派大好风光,却让人无限惆怅。雕花窗外已是深深的夜晚,可心上的人儿还不见归还,鸭形铜香炉上袅袅青烟,炉中的沉香已快燃完。在斜阳拉长的海棠树的影子里,耳听着杜鹃声声悲啼,整个黄昏我都站在那里等你。

逐句剖析

"平沙芳草渡头村":平坦的沙滩下,小河的渡口旁,有一个芳草鲜美的村庄。

"绿遍去年痕":春天的绿色早已覆盖了冬季曾经带来的荒凉。

"游丝下上":游丝在微风中上下飘拂,

# 游丝:春日里,一些虫子所吐的细丝飘拂在空中。

"流莺来往":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一派大好风光,

"无限销魂":却让人无限惆怅。

"绮窗深静人归晚":雕花窗外已是深深的夜晚,可心上的人儿还不见归还,

# 绮窗:雕刻有花纹的窗户。

"金鸭水沈温":鸭形铜香炉上袅袅青烟,炉中的沉香已快燃完。

# 水沈: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古代用以熏衣和去秽气。,金鸭:金属制鸭形香炉。

"海棠影下":在斜阳拉长的海棠树的影子里,

"子规声里":耳听着杜鹃声声悲啼,

#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叫声凄切,昼夜悲鸣。

"立尽黄昏":整个黄昏我都站在那里等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是南宋洪咨夔所作。词中描绘春日黄昏,塑造了一位在渡口盼归的闺中少妇形象,抒发其孤寂惆怅之情。上片借“平沙芳草”“游丝流莺”等景抒情,以乐衬哀;下片用“绮窗”“金鸭”等细节渲染氛围,“立尽黄昏”尽显盼归之切。全词运用间接抒情与反衬手法,语言秾丽,格调伤感,将女子相思之苦融入景中,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春日黄昏景色,表达了女子独守空闺的孤寂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借渡口春景,暗示离别之久,委婉流露思怨;“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以海棠、子规等景烘托女子盼归的惆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用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人物的哀怨。“游丝下上,流莺来往”展现春天万物自由活动的美好,却让思妇“无限销魂”,更突显其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之苦。

3. 分段赏析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借景抒情,点明地点与时节。沙滩渡口芳草再绿,“去年”二字暗含时光流逝,暗示意中人离别之久,将思怨之情融入春景之中,不着痕迹。“游丝下上,流莺来往,无限销魂”,运用反衬手法,以春日里蜘蛛结网、流莺穿梭的生机盎然之景,反衬思妇的“无限销魂”。热闹春景与她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其对意中人经年未见的相思之苦。“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从环境细节入手。“绮窗”“金鸭”暗示女子身份华贵,“深静”渲染独处的寂寥,“人归晚”直白道出盼归之情,香炉沉香袅袅,更添空寂氛围。“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再次借景抒情。海棠树影婆娑,子规啼声哀婉,黄昏暮色渐浓,“立尽”二字极写女子等候之久,将盼归的深情与惆怅,融入这凄美的黄昏图景之中,塑造出痴情盼归的闺妇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鸣琴》

下一篇:宋·富临《紫微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