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唐作者:陆龟蒙浏览量:1
jiǔ
qiū
fēng
yuè
yáo
kāi
duó
qiān
fēng
cuì
lái
hǎo
xiàng
zhōng
xiāo
chéng
hàng
xiè
gòng
zhōng
sǎn
dòu
bēi

译文

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逐句剖析

"九秋风露越窑开":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

# 九秋:指九月深秋。

"夺得千峰翠色来":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

# 千峰翠色:谓越窑釉色就像覆盖山岚的郁郁葱葱的翠色,后用以指青瓷。

"好向中宵盛沆瀣":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

#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中宵:即夜半。,好向:即正确的朝向。

"共嵇中散斗遗杯":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 遗杯:即有酒残留之杯。,嵇中散:即嵇康,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称嵇中散。,共:即如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秘色越器》是唐代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以越窑青瓷为吟咏对象,前两句点明烧制季节在秋露时节,以“夺得千峰翠色”的夸张手法,描绘秘色瓷釉色如千峰凝翠般的青绿莹润之美,暗含对工艺巧夺天工的赞叹;后两句笔锋一转,想象以秘色瓷盛载夜半清露,与魏晋名士嵇康举杯共饮,借“斗遗杯”的典故,将器物之美与高洁人格相联结,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与对精神知音的渴望。全诗以物咏怀,虚实相生,既展现了唐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成就,又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寄托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慕与对现实困境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陆龟蒙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陆龟蒙举进士不第,任卑职后隐居松江甫里,怀才不遇且饱受压抑。而越窑在晚唐发展至鼎盛,秘色瓷作为青瓷精品,以“千峰翠色”之美呈现。他目睹精美绝伦的秘色瓷,借物咏怀,通过诗歌抒发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时代现实的复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晚唐越窑秘色瓷为描写对象,前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夸张手法描绘秘色瓷釉色青翠欲滴,如夺千山之绿,暗喻烧制工艺的艰难与珍贵;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借秘色瓷盛露与魏晋名士嵇康共饮的想象,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与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全诗以物咏怀,将工艺之美与精神追求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慕。

2. 写作手法

夸张:“夺得千峰翠色来”以“夺”字赋予瓷器主动夺取自然美色的动态,极言釉色之美,暗含烧制工艺的不易。用典:借嵇康(嵇中散)典故,将秘色瓷与孤傲人格联结,含蓄表达对嵇康气节的敬仰与自身境遇的感慨。托物言志:以秘色瓷喻人,越窑历经淬炼终成精品,象征诗人坚守理想;借嵇康之典,暗表对孤傲人格的追求。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开窑场景与釉色,后两句虚写与嵇康共饮的想象,虚实交织拓展意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写诗人远眺越窑开窑盛景,由此生发感慨。诗句以“夺”字为诗眼,展开奇绝想象:秘色瓷釉色青绿莹润,仿佛是从万千山峰中巧夺翠色雕琢而成。这一“夺”字,既彰显文辞意境的险绝,更暗蕴烧制之艰,窑内温度、火焰气氛极难掌控,黄釉、青釉、生烧、过烧等状况频出,足见“千峰翠色”的难得,更衬工艺之珍贵。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人近观越窑器物,融入细腻描摹与深沉感怀。碗类越窑器口朝上,方能在夜半承接露水,此为“好向”;若口朝下,则失却盛露之能。诗句借嵇康之典,既倾诉对嵇康的崇敬、视其为精神知音,又通过“盛沆瀣”的场景,巧妙传递秘色瓷釉面盈润的特质,将观察、用典与器物特征熔于一炉,读来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陆龟蒙《秘色越器》以精短篇幅融工艺之美与人格追求于一体。诗人以“千峰翠色”的夸张意象凸显秘色瓷的视觉震撼,又借嵇康之典赋予器物精神深度,托物言志手法巧妙。全诗虚实相生,既展现唐代制瓷技艺的巅峰成就,又暗含对晚唐社会压抑的不满,实现了咏物与抒情的完美统一,堪称唐代咏物诗中的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常(尝)见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唐时谓之“秘色”也。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比见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乃知唐时己有秘色,非自钱氏始。

宋赵令畤《侯鯖录》

# “沉水越版寒”,又“越瓶秋水澄”。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为诸窑之冠,至钱王时愈精,臣庶不得通用,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者是。俗云:“若要看柴窑,雨过青天色。”与许、陆诗正同。

唐许浑《唐音癸签》引《留青日札》

# “九秋风露越窑开……”所谓秘色窑器“雨后晴天”者,世传柴皇帝始重之……《松陵集》又有“越瓯犀液发茶香”之句。

唐陆鲁望《柳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春庄》

下一篇:唐·白居易《齐物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