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jīn
shān
rǎn
rǎn
tāo
shuǐ
mǐn
mǐn
cǎo
chūn
èr
shí
nián
qián
céng
sān
qiān
wài
zuò
xíng
rén
yīng
xióng
wèi
xīn
wèi
suì
lǎo
xiāng
féng
xīn
chéng
yīng
cún
zhào
shì
huí
chóu
chàng
zhān
jīn

译文

金山在如波涛般的雨中缓缓移动,锡水之畔草木呈现出一片春意。二十年前曾经走过的路,如今在三千里之外成为漂泊的行人。英雄壮志未灭但心已因国家现状破碎,与父老乡亲相逢心中不禁感到辛酸。夜晚阅读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故事,每一次回想都惆怅不已,泪水沾湿了衣襟。

逐句剖析

"金山冉冉波涛雨":金山在如波涛般的雨中缓缓移动,

# 冉冉:迷离的样子。清澈。,金山:即黄埠墩,位于京杭运河无锡北门地段,屹立于运河中央,系古芙蓉湖中形成的一个小墩。

"锡水泯泯草木春":锡水之畔草木呈现出一片春意。

"二十年前曾去路":二十年前曾经走过的路,

"三千里外作行人":如今在三千里之外成为漂泊的行人。

# 行人:出行之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英雄壮志未灭但心已因国家现状破碎,

"父老相逢鼻欲辛":与父老乡亲相逢心中不禁感到辛酸。

# 辛:心酸,悲痛。

"夜读程婴存赵事":夜晚阅读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故事,

# 程婴存赵:春秋时,晋国佞臣屠岸贾诬陷赵盾,杀其全家。盾子赵朔妻有遗腹子赵武藏匿宫中,屠岸贾到处搜捕。赵朔友人程婴及朔门客公孙杵臼定计以他人婴儿顶替,救出赵武,赵氏孤儿遂得以保全,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仇雪恨。

"一回惆怅一沾巾":每一次回想都惆怅不已,泪水沾湿了衣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锡》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了金山在如波涛般的雨中朦胧,锡水之畔草木在春天里繁茂生长的景象,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点明自己二十年前曾路过此地,如今却在三千里外漂泊,时空的巨大跨度,凸显了人生的沧桑变化。颈联直言自己作为抗元的“英雄”,复国之心未灭,却因国家的现状痛心欲碎;与当地父老相逢,听闻家国之事,不禁鼻子发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百姓的同情。尾联诗人借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典故,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仍渴望像程婴那样拯救国家,每想到此,便惆怅落泪,进一步强化了复国的决心与壮志难酬的悲愤。写作手法上,诗人将自然景色与自身经历、情感紧密结合,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深化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文天祥诗歌慷慨悲壮、忧国忧民的风格特点,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元军已将南宋都城临安(现今杭州)重重围困,彼时南宋局势岌岌可危,无论选择奋起抗战、坚守都城,还是迁都避险,均为时已晚。在此绝境之下,文天祥毅然决然,不顾自身安危,奉命前往元军兵营,试图通过谈判促使元兵退兵。然而,元军将领背信弃义,悍然将文天祥扣押。紧接着,元军逼迫文天祥跟随南宋投降派众人,乘船前往大都(即今日北京),向元廷请降,这让文天祥遭受了莫大的屈辱。船只沿着运河北上,二月十八日,文天祥所乘之船停泊于黄埠墩。面对如此绝境,文天祥内心悲愤交加,挥笔写下一首七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开篇描绘无锡的自然景色,借景抒情。随后回忆往昔行程,感慨如今漂泊。诗人以英雄自比,表达虽有报国之心却因国家现状心碎,与父老相遇更觉辛酸。最后借程婴存赵的典故,强化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惆怅,展现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描绘金山在雨中、锡水畔草木生长的景象,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抒发内心的感慨,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对比:“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将二十年前的行程与如今在三千里外漂泊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人生境遇的变化,增强了感慨的深度。用典:“夜读程婴存赵事”,运用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典故,以古喻今,表达自己对挽救国家命运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诗人描绘了眼前所见之景,金山在波涛般的雨中缓缓移动,锡水之畔草木呈现出一片春意。景色描写中,“冉冉”“泯泯”等词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象的动态与生机,然而这种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沉重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颔联“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去,二十年前曾路过此地,如今却在遥远的三千里外漂泊,成为他乡行人。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沧桑变化,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当下漂泊处境的无奈。颈联“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诗人以英雄自许,表明自己虽壮志未泯,但面对国家破碎的现实,内心已然破碎。与无锡父老相逢,看到百姓在战乱中的艰难,不禁心生辛酸。此联将个人的壮志与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紧密相连,使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诗人在夜晚阅读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故事,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每一次回想都惆怅不已,泪水沾湿了衣襟。用此典故,一方面表达了对挽救国家命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因现实的无奈而倍感惆怅,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内容丰富,涵盖了沿途景色的描绘、往昔经历的回忆、志向抱负的抒发以及现实处境的写照。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它诞生于诗人的旅途之中,更是文天祥在囚禁困境下,发出的坚定不屈的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醉翁操·长松》

下一篇:宋·陆游《瀼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