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冉冉波涛雨":金山在如波涛般的雨中缓缓移动,
# 冉冉:迷离的样子。清澈。,金山:即黄埠墩,位于京杭运河无锡北门地段,屹立于运河中央,系古芙蓉湖中形成的一个小墩。
"锡水泯泯草木春":锡水之畔草木呈现出一片春意。
"二十年前曾去路":二十年前曾经走过的路,
"三千里外作行人":如今在三千里之外成为漂泊的行人。
# 行人:出行之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英雄壮志未灭但心已因国家现状破碎,
"父老相逢鼻欲辛":与父老乡亲相逢心中不禁感到辛酸。
# 辛:心酸,悲痛。
"夜读程婴存赵事":夜晚阅读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故事,
# 程婴存赵:春秋时,晋国佞臣屠岸贾诬陷赵盾,杀其全家。盾子赵朔妻有遗腹子赵武藏匿宫中,屠岸贾到处搜捕。赵朔友人程婴及朔门客公孙杵臼定计以他人婴儿顶替,救出赵武,赵氏孤儿遂得以保全,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仇雪恨。
"一回惆怅一沾巾":每一次回想都惆怅不已,泪水沾湿了衣襟。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开篇描绘无锡的自然景色,借景抒情。随后回忆往昔行程,感慨如今漂泊。诗人以英雄自比,表达虽有报国之心却因国家现状心碎,与父老相遇更觉辛酸。最后借程婴存赵的典故,强化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惆怅,展现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描绘金山在雨中、锡水畔草木生长的景象,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抒发内心的感慨,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对比:“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将二十年前的行程与如今在三千里外漂泊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人生境遇的变化,增强了感慨的深度。用典:“夜读程婴存赵事”,运用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典故,以古喻今,表达自己对挽救国家命运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诗人描绘了眼前所见之景,金山在波涛般的雨中缓缓移动,锡水之畔草木呈现出一片春意。景色描写中,“冉冉”“泯泯”等词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象的动态与生机,然而这种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沉重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颔联“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去,二十年前曾路过此地,如今却在遥远的三千里外漂泊,成为他乡行人。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沧桑变化,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当下漂泊处境的无奈。颈联“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诗人以英雄自许,表明自己虽壮志未泯,但面对国家破碎的现实,内心已然破碎。与无锡父老相逢,看到百姓在战乱中的艰难,不禁心生辛酸。此联将个人的壮志与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紧密相连,使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诗人在夜晚阅读程婴保存赵氏孤儿的故事,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每一次回想都惆怅不已,泪水沾湿了衣襟。用此典故,一方面表达了对挽救国家命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因现实的无奈而倍感惆怅,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内容丰富,涵盖了沿途景色的描绘、往昔经历的回忆、志向抱负的抒发以及现实处境的写照。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怀。它诞生于诗人的旅途之中,更是文天祥在囚禁困境下,发出的坚定不屈的呐喊。
上一篇:宋·辛弃疾《醉翁操·长松》
下一篇:宋·陆游《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