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登此地":过去的人登上这片荒芜之地,
"丘陇已前悲":看到坟墓累累,早已心生悲哀。
"今日又非昔":如今时过境迁,早已不是旧日模样,
"春风能几时":春风能够停留多长时间呢。
"风吹城上树":风吹过城墙上的树木沙沙作响,
# 上:一作下。
"草没城边路":荒草肆意生长,淹没了城边的道路。
"城里月明时":每当明月照亮城中的时刻,
"精灵自来去":仿佛有幽灵在废墟间游荡徘徊。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半部分将“昔人”与“今日”进行对比,昔人见到荒丘累累已感悲伤,而诗人今日所见是衰草漫垄,更加凄凉,突出了芜城今昔变化之大,强化了悲叹之情。同时,将昔日芜城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进行对比,昔日是繁华之都、万顷良田,如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原,鲜明地展现出芜城的衰败。借景抒情: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写“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城里月明时”等景象,营造出荒寂、阴森的氛围,抒发了对芜城衰败的感慨和哀伤之情。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承上启下:“春风能几时”以问句转折,由对“昔”“今”时间流逝的感慨,转向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使诗意从抒情议论自然过渡到景物描写,完成了情感与内容的衔接。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前半部分以富含哲理的语言展开,“昔人登此地,丘陇已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诗人以“昔人”与“今日”的对比,用“今非昔”进一步深化“前悲”的情感基调,将主题升华至“春风能几时”的深层思索。往昔之人登临此地,面对荒丘累累,已然发出无尽悲叹;而诗人如今到此,入目衰草蔓延垄间,景象较昔人所见更为萧瑟凄凉,其悲叹之情亦更为深沉。诗人感慨,春风不过短短数月,世间繁华又能维持多久?春风本象征美好,其吹拂带来草绿,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景,然而当它拂过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却只见杂草丛生、良田荒芜,这春风反而撩动愁思,引发无尽感慨。诗的后半部分则着力描绘芜城的具体景象。“风吹城上树”看似是平常的自然景观,“草没城边路”却暗示此地早已不见行人踪迹。地上荒草肆意生长,空中寒风呼啸而过,两句相互映衬,将芜城的荒寂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城里月明时”,仅点明明月高悬的时刻,“精灵自来去”却瞬间营造出人迹罕至、鬼魂游荡的阴森之感,进一步烘托出空城的死寂氛围。曾经,芜城有着车马喧嚣、人流熙攘、歌舞升平,而如今,这里彻底沦为一座空城、死城。诗人仅用荒草遮蔽道路、精灵穿梭来去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便将芜城的衰败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这座城池的沧桑巨变与荒芜凄凉。
3. 作品点评
李端的《芜城》在同类题材中独具一格:它突破了常见的“缘景生情、借景发慨”模式,采用由情入景的写法,并将“春风能几时?”这一诗眼置于篇中,承担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由此摆脱了同类作品的俗套。
# 注:洪迈取后叫句为绝句。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
# 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鲍明远赋博引繁征,此独以数句该括,收句尤精。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宋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乱后景象以警临海王子顼。诗题用其赋名,非指广陵也。二十字(按指后四句)读之阴森逼人。唐自天宝乱后,藩镇弄兵,天下郡县,荒芜者多,故诗人作诗哀之。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同谷子《五子之歌》
下一篇:唐·岑参《送人赴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