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将世界等微尘":已经把这世间万物都看作如同微小的尘埃一样渺小且虚幻,
# 微尘: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相加的总称。
"空里浮花梦里身":就好像空中虚幻漂浮的花朵,又如同在梦境中存在的自身,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短暂易逝。
# 浮花:比喻虚幻的或易逝的美好事物。
"岂为龙颜更分别":怎么会因为帝王的容颜(代表世俗的权势地位)而去对事物做出不同的区分和对待呢。
"只应天眼识天人":只有凭借那开悟后洞察一切的“天眼”,才能真正认识和分辨出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真实关系和本质。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哲理感悟诗。诗中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世界和个人存在类比为微尘与浮花,体现出禅宗思想中“空”的观念,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充满哲思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以及对以“天眼”洞察天人关系、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展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禅宗思想的独特领悟。
2. 写作手法
比喻:“已将世界等微尘”把世界比作微尘,形象地传达出对世界渺小虚幻的认知。象征:“空里浮花梦里身”中,“浮花”和“梦”象征着人生的虚幻无常。反问:“岂为龙颜更分别”以反问加强语气,凸显不依世俗权贵评判的态度。用典:“天眼”一词运用佛教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3. 分段赏析
《盐官绝句四首・北寺悟空禅师塔》一诗,尽显禅宗思想之精妙。首联“已将世界等微尘”,以精妙比喻,将世界与微尘相类比,深刻传达出“空”的境界,点明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渺小。颔联“空里浮花梦里身”,借助“浮花”“梦身”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个人存在的虚幻无常之感,于空茫中勾勒出人生如幻的图景。颈联“岂为龙颜更分别”,以反问的有力语气,直陈追求世俗名利权势的无意义,鲜明地表达出超脱世俗的态度。尾联“只应天眼识天人”,借助“天眼”这一佛教典故,强调要以开悟之眼去洞察天人之间的真实联系,达至“觉”的境界。此诗形式上为四句,每句七字,结构简洁精巧。诗人通过对世界和个人存在的抽象描述,生动展现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他以淡然平和之心面对尘世,倡导超越功名利禄的精神境界,饱含着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深邃思考。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巨匠,其作品向来充满思辨与哲学韵味,总能予人以启迪。这首诗正是他对禅宗思想的独特领悟与人生境界追求的生动呈现,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与哲学内涵,堪称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盐官绝句四首・北寺悟空禅师塔》,虽篇幅短小,却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诗中尽显苏轼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他以精妙的类比,将世界与个人存在比作微尘和虚幻浮花,瞬间赋予文字超脱尘世的空灵之感,把禅宗“空”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世界本质虚幻的认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引导人们透过表象,探寻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体现出“觉”的境界追求。
下一篇:宋·黎廷瑞《虎溪三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