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tíng

朝代:唐作者:许浑浏览量:2
guǎng
广
líng
huā
shèng
dōng
yóu
xiān
kūn
lún
pài
liú
bǎi
èr
jìn
bīng
xiàng
què
sān
qiān
gōng
xià
lóng
zhōu
níng
yún
zhèn
xīng
chén
dòng
làng
kāi
yuè
hǎi
shī
guī
yǒu
dào
lóu
hái
jǐng
yáng
lóu

译文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逐句剖析

"广陵花盛帝东游":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

# 帝:隋炀帝杨广。,广陵:今江苏扬州。

"先劈昆仑一派流":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 先劈昆仑一派流: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

"百二禁兵辞象阙":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

# 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百二:指炀帝的禁卫兵骁勇。

"三千宫女下龙舟":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 三千宫女下龙舟:《隋书·炀帝纪》:“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凝云鼓震星辰动":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

# 鼓震:谓鼓声高鸣。,凝云:浓云;密云。

"拂浪旗开日月浮":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 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归有道":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

# 有道:指唐朝。,归:归附。,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

"迷楼还似景阳楼":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 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投此井,未死,为隋兵所执。后世称之为辱井。,还似:一作何异。,迷楼:(炀)帝顾左右曰:“虽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河亭》出自唐代诗人许浑之手。此诗生动勾勒出隋炀帝杨广东巡广陵时那声势浩大的场景,借凭吊古迹,以委婉之姿进行劝讽,抒发深沉感慨。前六句依循事件发展的时间脉络徐徐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隋朝昏君的穷奢极欲之态。诗的末两句对全诗予以总结,巧妙避开对具体史实的直接铺陈,采用化繁为简、以虚写实的手法,精炼地呈现出隋朝最终的覆灭结局。诗人以隋朝类比南朝陈国,表面似在称唐军乃正义之师,然而回溯隋灭陈之时,隋军又怎会是恪守道义之军呢?这般深刻的讽劝意味,便不着痕迹地潜藏于诗句之间,令人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隋炀帝杨广一心想要东游广陵(现今的扬州),为此不惜倾尽全国的人力与财力,开凿了一条运河,也就是如今的通济渠。通济渠的东段被称作汴河,汴河之畔修筑有行宫,这便是“汴河亭”。这首《汴河亭》一诗,推测是作者在南下游历途中,行经汴河之际创作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时的豪奢场景,营造出宏大而奢靡的氛围,体现了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现状的忧虑与讥讽,揭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借古喻今,警醒当世。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人通过描写隋炀帝东游的奢靡场景以及最终的亡国结局,借隋朝的历史来讽喻晚唐时期的统治者,批判当时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社会现实,以古为鉴,提醒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虚实结合:诗的前三联实写隋炀帝东游的场景,从准备到离宫再到沿途的喧闹,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其奢靡的行径。尾联则转为虚写,以“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避实就虚,删繁就简,从历史的高度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主题,引发读者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生动描绘了隋炀帝东游前的筹备之举。听闻扬州繁花似锦,便萌生前往观赏的念头,这看似人之常情,起句初读之下,气势平和,未见惊人之语。然而,仅仅这一句,便陡然掀起波澜。隋炀帝为了奔赴广陵赏花,竟然大兴土木,凿渠引流。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耗费海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其奢华放纵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先劈昆仑一派流”,这短短一句,直抵要害,精准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颔联“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着重刻画了杨广离开皇宫时的宏大场景。诗人并未从正面直接描绘场面的壮观程度、气势的恢宏盛大以及皇帝的志得意满之态,而是另辟蹊径,从随行队伍的角度入手,运用反衬手法,别具匠心。二百禁兵,前呼后拥,三千宫女,紧紧相随。隋炀帝那高高在上、威严赫赫的声威,在这样的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则将笔触转向了沿途的热闹喧嚣之景。战鼓声声,震天动地,似乎连飘浮的云朵都被凝固,璀璨的星辰也为之撼动;旗帜飘扬,在水面上拂动,仿佛层层波浪翻涌,而当旗帜舞动展开时,水中仿若沉浮着日月之光。这一番描写,将前文所呈现的奢靡景象进一步渲染,使其更为浓烈。前三联依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步铺陈开来,将隋朝昏君的穷奢极欲展现得入木三分。尾联“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对前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此句巧妙地避开对具体史实的详尽叙述,采用避实就虚、化繁为简的写作手法,言简意赅地勾勒出隋朝的最终结局,深刻地揭示出多行不义必自食恶果的道理。这个结局,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隋炀帝肆意放纵、荒淫无度的必然归宿。陈后主因骄奢淫逸而修筑景阳城,最终被隋朝所灭;隋君同样沉迷于酒色,营建迷楼,最终被李唐取而代之。历史的车轮始终沿着既定的轨迹滚滚前行。诗人在此以隋朝类比陈国,表面上称唐军是顺应道义的正义之师。然而,回顾隋灭陈之时,隋军又何尝不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呢?这种借古讽今、委婉劝诫晚唐统治者的深刻意蕴,就这般不着痕迹地潜藏于诗句之间,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展现出极为强劲的笔力,气势雄浑壮阔,语言绮丽华美,营造出的意境恢宏开阔。与此同时,诗中饱含深沉的感慨,讥讽之意犀利且毫不留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的严厉批判,绝非仅仅着眼于过去,实则是紧密结合晚唐时期政治昏暗腐朽、统治者生活极度奢靡的社会现实而发出的有力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此诗三、四、五、六,人又欲疑都是一色写他豪侈,如何又非中四句耶?殊不知此解乃是立向汴河岸上,说他汴河当时,言彼隋炀帝者。只因小小题目,做起大大文章。如何小小题目?不过止为广陵花盛是也。如何大人文章?此河一开之后,且举全隋所有百二禁兵、三千宫女,一夜启行,空国尽下。真乃天摇地动,不但鬼哭神号也。然则此三与四,只承二句之一“先”字。写开河,只是轻轻弄起,却直至于如此也(首四句下)。后解五六,则写财富兵强,驾秦跨汉,纵心肆志,何虑何忧。而不谓人之所去,天亦同之,曾不转烛,便为亡陈之续、偏要引他景阳楼以痛鉴之也(末四句下)。

明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中联实写汴河。起句先点广陵,以著凿汴河之故。末以迷楼相应,天然结构。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这首《汴河亭》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诗写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不详《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春别曲》

下一篇: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