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曾经此县城":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
# 去岁:去年。
"县民无口不冤声":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 县民:城里的百姓。
"今来县宰加朱绂":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
# 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按唐代制度,五品官服浅绯,四品官服深绯,一般县令只有六七品。胡城县令却以“县民无口不冤声”的“政绩”身加朱绂,这红袍实际上是老百姓的鲜血染成。,县宰:县令。
"便是生灵血染成":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 生灵:人民,百姓。《晋书·慕容盛载记》:“生灵仰其德,四海归其仁。”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刺现实的七言绝句,揭露了晚唐官吏残害百姓的现实,痛斥了官吏草菅人命的恶行,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与对腐败统治的愤怒。
2. 分段赏析
首句“去岁曾经此县城”以平实的语言交代时间背景,“去岁”二字引出回忆,暗示诗人并非初次至此,为后文的对比埋下伏笔。次句“县民无口不冤声”直陈所见所闻——“无口不冤”以夸张手法强调百姓冤屈之普遍,仿佛能听见街头巷尾满是叹息与控诉,一个“冤”字道尽民生之苦,画面感强烈,令人揪心。后两句笔锋陡转,“今来县宰加朱绂”写诗人再次途经时的新变化:县官的官服上增添了象征高位的朱红色绶带(朱绂),本应是政绩卓著的荣耀,却在后句被无情戳破——“便是生灵血染成”以直白的因果关系揭露真相:这朱红的官服,原是用百姓的血泪染就!“加朱绂”的显赫与“生灵血”的残酷形成尖锐对比,既讽刺了官员以压榨百姓换取晋升的无耻,也暗含对晚唐官场腐败的愤怒批判。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构思有特点,作者写了自己两次经过胡城县的经历,把两次看到的、听到的放在一起对比,让主题更突出。作者是安徽池州人,他不怕惹是非,公开批评了同省一位很受追捧的官员,这种为百姓说话的态度很实在,也看得出他很有勇气。这样做还让人看到当时的问题:朝廷分不清谁对谁错,有些当官的欺负百姓却没人管,反而升了官。诗里的话很直白,没什么复杂的词句,但仔细想想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多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让人读了能感觉到话里有话,意思没全说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首诗对后来的作品影响挺大,比如清末刘鹗写的《老残游记》里,有一句说山东巡抚玉贤因为害民升官的“血染顶珠红”,就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来的。
# 三四句所以斥责之意严矣,非止于讽刺也。如此县官,实乃民贼!盖唐末兵祸频繁,因而剥削加剧,县令乃直接人民之官,剥削人民即由其经手,剥削愈甚,则愈得上级之欢心,于是有朱绂之赐。荀鹤另有《乱后逢村叟》七律一首,反映更为具体。
不详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李白《上三峡》
下一篇: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