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sān
xiá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hān
jiā
qīng
tiān
shuǐ
liú
ruò
shuǐ
jìn
qīng
tiān
dào
shí
sān
zhāo
shàng
huáng
niú
sān
xíng
tài
chí
sān
zhāo
yòu
sān
jué
bìn
chéng

译文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逐句剖析

"巫山夹青天":巴水穿过巫山,

#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巴水流若兹":巫山夹着青天。

# 兹:这。代指巫山。,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巴水忽可尽":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

# 忽:忽然。

"青天无到时":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朝上黄牛":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

# 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三暮行太迟":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三朝又三暮":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

"不觉鬓成丝":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三峡》是唐代李白所作,诗以简洁的八句四十字,描绘上三峡时的艰难。开篇用夸张展现三峡雄伟,又以巴水与青天之遥,衬出行路漫长。运用夸张如“巫山夹青天”,突出山势;反复手法强化焦急无奈。前四句写三峡之景与行途漫长,后四句着重感慨行舟缓慢、时光流逝。该诗虽流露忧郁伤感,却不失豪迈。自然真率的语言,展现雄伟气象与开阔意境,在表现痛苦时仍显诗人豪迈气概,别具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三峡》是李白所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59岁的李白正处于流放夜郎的途中,此前一年,58岁的他从九江逆流向宜昌艰难行进。当进入长江最为险峻难行的三峡地段,行程愈发缓慢。此时,妻子宗氏和妻弟已告别返回南昌,李白孤身一人,倍感孤独,情绪低落,在此情境下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五言古诗,诗描绘了诗人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的情景,介绍了三峡这一长江最为险峻难行地段的行路状况。“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描绘出行舟的缓慢,进而表达了诗人上三峡时行路艰难的无奈。结合李白当时孤身一人,妻子和妻弟已离去的背景,整首诗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痛苦。

2. 写作手法

夸张:“巫山夹青天”,将巫山的高耸夸张地形容为夹住青天,生动地展现出三峡山势的雄伟险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反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通过“三朝”“三暮”的反复,突出行舟时间之长、速度之慢,强化了诗人焦急无奈的情绪。情景交融:“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李白以大胆夸张之笔,勾勒出巫山高耸入云、巴水湍急奔腾的壮美之景。“巫山夹青天”里的“夹”字堪称精妙,不仅凸显巫山险峻,似要将青天夹住,还巧妙融入诗人对青天的喟叹。“巴水流若兹”,则隐隐透出无奈。三四句并非实指巴水能行至尽头,而是刻画巴水迂回曲折,致使舟行迟缓之态。“巴水忽可尽”,一个“忽”字,生动展现出山回水转的奇妙;“青天无到时”,既描绘现实之景,又饱含诗人情感,实现了从景到情的自然过渡,情景交融。后半部分深化三四句诗意。“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表面写逆水行舟艰难、速度缓慢,实则传达诗人内心感受。这两句用互文手法,描述朝暮赶路,却进展甚微,暗示时间漫长。“不觉鬓成丝”,生动写出诗人因行船迟缓,愁绪满怀,连头发都悄然变白,饱含时光难熬、身处逆境的痛苦。末两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尽显悲愁愤懑。诗中多次重复“三朝三暮”,颇具船工号子韵味,此句脱胎于古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但古歌谣仅强调行舟缓慢,李白之诗除“三暮行太迟”,还增添“不觉鬓成丝”,将客观叙事与主观抒情巧妙融合,委婉地烘托出愁苦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叠,嵯峨插天。第四叠上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舟行一日)犹见黄牛峡庙后山。太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宋陆游《入蜀记》

# 辞太轻浅,而又近俗,非白作也。

明朱谏《李诗辨疑》

# 古乐府“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则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古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信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钟云:声响似峡中语。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落卸皆神,袁淑所云“须捉著,不尔便飞”者,非供奉不足以当之。真《三百篇》,真《十九首》,固非历下、琅邪所知,况竟陵哉!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青莲善用古乐府,昔人曾言之。……“三朝见黄牛”……皆自古乐府来。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旌旗改色;又如禅僧拈佛祖语,信口无非妙谛。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

# 质处似古瑶,惟其所之,皆可以相肖也。爽直之气,自是木色。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沧浪曰:从谣音再叠,情似《阳关》。严云:“夹青天”三字形容已尽,设有惊奇之意,必繁衍作数十语矣。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船头》

下一篇: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