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1
guī
fēng
xīn
sòng
cǎo
táng
rén
zhǔ
wěi
tóng
qióng
míng
zàn
bié
qīn
xíng
tán
yǐng
shù
shù
biān
shēn
zhōng
yǒu
yān
xiá
yuē
tiān
tāi
zuò
jìn
lín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在蛩鸣的秋天,暂别了亲人。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逐句剖析

"圭峰霁色新":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

# 霁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圭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送此草堂人":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 草堂:寺名。

"麈尾同离寺":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

#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鸣暂别亲":在蛩鸣的秋天,暂别了亲人。

# 蛩:蟋蟀。

"独行潭底影":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

#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树边身":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数息:多次休息。

"终有烟霞约":最终他应烟霞之约,

#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作近邻":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无可上人》是唐代贾岛创作的一首送别律诗。此诗写于贾岛落第后与无可同住草堂寺,无可南游庐山之际。诗中描写秋雨初晴时送无可禅师去天台问道的情景,既表达对从弟的赠别之情,又凸显自身孤独。写作上,语言质朴自然,运用借景抒情与细腻刻画。首联点明送别要素;颔联借代表性事物烘托离情;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以工巧对偶,从形神两方面描绘出堂弟独行的孤寂与疲惫,既写实又蕴含对佛禅的领悟;尾联表达别后相思及对未来同栖烟霞的期许。该诗层次分明,情真意切,以平淡之语抒浓郁之情,“独行”二句尤为真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有一回应试,贾岛不幸落第,之后他与无可一同栖居于长安西南圭峰的草堂寺。后来,无可打算南游庐山,贾岛便创作了这首诗为其送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秋雨初晴时,诗人在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送别堂弟无可禅师南游庐山西林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赠别之情,同时借离别凸显出诗人自己的孤独之感,还流露出对尘世的厌恶、对佛门清静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蛩鸣”“霁色新”等雨后之景,烘托送别时的氛围,表达送别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出秋雨初霁之时,诗人送别从弟踏上前往天台问道之旅的画面。“蛩鸣”紧承“霁色新”,巧妙呈现出雨后的景象,而“同离寺”则自然承接次句,交代出两人一同离开寺院这一情节,为全诗奠定送别基调。颔联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送”与“别”两个角度,自然过渡到“独行”二句。其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堪称千古名句。前一句生动展现出堂弟独自在潭边踽踽而行,清澈潭水倒映出其孤单身影,营造出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的孤寂氛围,让人为之动容。颈联进一步刻画堂弟在行程中的状态,他一路疲惫不堪,只能不断倚靠着树旁稍作休息,这种疲惫又为其寂寞处境更添几分无家可依的悲苦。这两句诗对仗精巧,遣词造句自然而奇崛,营造出幽冷峭拔的独特意境。从表层看,是在诉说因从弟离去,自己独行潭边时唯有影子相伴、歇息时只有树木相依的孤独;深入探究,此联蕴含着对佛禅的深刻领悟。就如独行潭边,潭上人与潭底影,看似一体又非完全相同,这种微妙关系不禁让人联想到洞山良价因见潭底之影而开悟的典故。尾联则传达出一种超脱的态度,虽言离别之事不必过于介怀,然而禅家虽主张接纳外物却不被其束缚,终究难以彻底割舍心中情感。故而以“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收束全诗,既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许,又流露出一种对尘世纷扰的淡然与超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地展现了送别的整个过程。其语言质朴平实,毫无雕琢痕迹,却能将情感真挚且浓烈地抒发出来,用“平淡”二字形容恰如其分。“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即便未必真如诗人自注所言“二句三年得”,但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实在是细致入微、真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词意闲雅,必偶然得之,而难以句匹。

明布衣诗人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 贾岛云:“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五六绝唱。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逊轩子曰:凡作诗,贵识锋犯,而最忌偏执;偏执不唯有焦劳之想,且失诗人优柔之旨。如贾岛“独行潭底影”,其词意闲雅,必偶然得之而难以句匹,当入五言古体,或入仄韵绝句,方见作手。而岛积思三年,局于声律,卒以“数息树边身”为对,不知反为前句之累。其所为“二句三年得,吟成双泪流”,虽曰自惜,实自许也。不识锋犯,偏执不回,至于如此!

明谢榛《四溟诗话》

# 贾阆仙尝得句云:“独行潭底影”,苦难属对;久之,联以“数息树边身”。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后续成一律,送无可上人……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诵老杜“力稀经树歌,老困拨书眠”,气象全别矣。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冯舒:腹联奇句。冯班:长江用思极苦,然出语自远。纪昀:第四句太费解。又云:五六句盖生平得意之语,初读似率易,细玩之,果有幽致。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对法妙(“麈尾”二句下)。此等李洞诸人皆不能道,非不及其诗,不及其精于禅也。此为师生平得意语,须思其得意处安在(“独行”二句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再思》

下一篇:唐·纥干著《灞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