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chuán
·
·
shí
èr
lán
gān

朝代:宋作者:仇远浏览量:2
shí
èr
lán
gān
yín
huáng
dàn
chán
wàn
lài
shēng
xiān
yún
rǎn
duàn
chǔ
tiān
qiān
huáng
huā
xián
shǔ
ruǐ
kōng
zhāo
yǐn
xiāng
jūn
shān
guǐ
jiàn
mái
guāng
dēng
dào
yǐng
duō
duō
shù
yóu

译文

倚着十二栏杆,露水沾湿衣襟。银河淡薄、月光如水般澄澈。四周寂静无声,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极目远眺,楚地的天空延展千里。独自把玩黄花,细数花蕊。徒劳地呼唤湘江的隐士、山中的鬼神。古剑埋没光彩,孤灯映出倒影。(不禁感叹)树木尚且如此(随岁月凋零)。

逐句剖析

"十二阑干和露倚":倚着十二栏杆,露水沾湿衣襟。

"银潢淡、":银河淡薄、

"玉蟾如洗":月光如水般澄澈。

"万籁无声":四周寂静无声,

"纤云不染":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

"目断楚天千里":极目远眺,楚地的天空延展千里。

"自把黄花闲数蕊":独自把玩黄花,细数花蕊。

"空招隐、":徒劳地呼唤湘江的隐士、

"湘君山鬼":山中的鬼神。

"古剑埋光":古剑埋没光彩,

"孤灯倒影":孤灯映出倒影。

"咄咄树犹如此":(不禁感叹)树木尚且如此(随岁月凋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行船·十二阑干和露倚》是宋末元初文学家仇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清冷的意象和典故的化用,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以“十二阑干”“银潢玉蟾”等意象勾勒出澄澈静谧的秋夜图景,通过“万籁无声”“目断楚天”等句展现天地辽阔与孤寂心境;下片借“黄花数蕊”“湘君山鬼”等典故暗喻隐逸之志,末句“咄咄树犹如此”则化用桓温北伐典故,以树木犹记旧情反衬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

仇远(1247~1326?),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一作山邨)、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大德年间,仇远出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便辞任,后居于虎林白龟池上。他与宋文学家白珽并称“仇白”。他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近周邦彦、姜夔。其论诗近体主于唐,古体主于《文选》。所作诗篇甚富,后多散佚。词集《无弦琴谱》,也多是写景咏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笔记小说,文字简洁,其中有些故事,笔调流畅,趣味横生。主要作品有《金渊集》《山村遗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十二阑干和露倚​​”,开篇以“十二阑干”点明场景,栏杆曲折环绕,露水凝结其上,暗示诗人深夜独倚栏杆,与自然共处。“阑干”象征人与自然的接触,“露”则渲染清冷氛围,烘托孤寂心境。“银潢淡、玉蟾如洗​​”,银河(银潢)淡薄,月光(玉蟾)澄澈如洗,描绘出静谧无瑕的夜空。以“淡”“洗”形容天象,比喻生动,突出夜色的纯净与空旷。“万籁无声,纤云不染”​​,万物寂静无声,云彩纤细洁净,进一步强化夜的宁静与澄明。通过听觉(无声)与视觉(纤云)的双重描写,营造出超脱尘世的禅意空间。“目断楚天千里”​​,极目远眺楚地天际,目光延伸至千里之外,暗含对远方或往事的追思。“目断”透露出怅惘与孤独,空间上的辽阔反衬内心的渺小与寂寥。下片“自把黄花闲数蕊​​”,诗人闲来无事,细数黄花的花蕊,动作琐碎却专注,体现百无聊赖的心境。黄花常喻高洁或凋零,此处或暗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自怜。“空招隐、湘君山鬼​”​,徒劳地召唤湘水之神(湘君)与山鬼,借神话意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湘君、山鬼出自《楚辞》,暗含无人应答的失落,强化孤独感。“古剑埋光,孤灯倒影​​”,古剑深埋失去锋芒,孤灯映照倒影,以物喻己,暗示才华埋没与人生孤寂。“古剑”象征往昔抱负,“孤灯”指向当下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咄咄树犹如此​​”,化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借树木生长感慨时光无情与人生易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允平《月中行·鬓云斜插映山红》

下一篇:宋·黄彦平《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