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生寒未有霜":小雨带来寒意,却还没冷到结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庭院前面的树上的叶子已经一半绿一半黄。
# 木叶:树叶。
"小春此去无多日":这样像春天似的天气恐怕不多了,
"何处梅花一绽香":什么地方的梅花盛开了,传来缕缕清香。
# 何处:什么地方。
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
仇远(1247~1326?),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一作山邨)、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大德年间,仇远出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便辞任,后居于虎林白龟池上。他与宋文学家白珽并称“仇白”。他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近周邦彦、姜夔。其论诗近体主于唐,古体主于《文选》。所作诗篇甚富,后多散佚。词集《无弦琴谱》,也多是写景咏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笔记小说,文字简洁,其中有些故事,笔调流畅,趣味横生。主要作品有《金渊集》《山村遗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气哲理诗,介绍了立冬时节气候渐寒、物候过渡的微妙景象,通过细雨生寒、木叶半青黄、梅花初绽等意象,既展现了季节交替中的自然特征,又以“小春无多日”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最终借梅花幽香传递出冬藏待春的生命哲思。
2. 分段赏析
“细雨生寒未有霜”:此句以触觉切入,勾勒出立冬时节的微妙气候特征。细雨绵绵中,寒意悄然滋生,却未凝结成霜,暗示此时寒凉尚浅,处于秋末向初冬过渡的阶段。诗人通过“生寒”与“未有霜”的对比,既点明节气更迭的动态过程,又赋予画面以湿润清冷的质感。这种触觉描写与唐代沈佺期“九月寒砧催木叶”的意境一脉相承,而“未有霜”则凸显了立冬的含蓄性——寒冷尚未凌厉,却已暗藏锋芒。“庭前木叶半青黄”:视觉意象的铺陈在此句达到高峰。庭院落叶“半青半黄”,既是秋意未尽的留恋,亦是冬寒初临的预告。树叶色彩的渐变暗含时间流逝的痕迹,呼应了立冬作为“四立”之首的时序意义。诗人以“半”字精准捕捉自然过渡的临界状态:青翠象征生命的余温,枯黄预示肃杀的临近,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张力,恰如中国画中的“飞白”技法,在留白中蕴藏生生不息的哲思。“小春此去无多日”:笔锋陡转,从实景转向虚境。“小春”指农历十月短暂回暖的“十月阳春”,诗人以“此去无多日”暗含对温暖残存的惋惜,却又在惋惜中埋下期待的伏笔。此句化用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乐观预言,却以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不直言春意,而借“小春”之名,将时间线延伸至未来,形成时空交错的诗意空间。“何处梅花一绽香”:嗅觉描写点睛全诗。梅花作为冬季风物,在香气中率先宣告寒冬的主权,其“一绽香”的“一”字极具张力:既强调初绽的惊喜,又暗示孤傲的品格。此句暗合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却以问句形式呈现,将答案留白于风中,使全诗在清冷基调中透出灵动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