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城万里愁":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
"蒹葭杨柳似汀洲":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 汀洲:水中的小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
"溪云初起日沉阁":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 溪云初起日沉阁: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鸟下绿芜秦苑夕":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
# 鸟下绿芜秦苑夕:“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鸟下:飞鸟下落到。芜:丛生的杂草。
"蝉鸣黄叶汉宫秋":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
# 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故国东来渭水流":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一作“渭水寒光昼夜流”。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渭水自东边而来。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秦苑汉宫的荒芜残迹,借古迹的斑驳诉说历史沧桑。展现了晚唐时期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与现实命运的深切忧思。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中,“绿芜”“黄叶”“鸟下”“蝉鸣”是当下所见的实景,但“秦苑”“汉宫”则是对历史遗迹的想象性还原(秦汉宫殿早已荒废,眼前仅存残迹)。诗人将实景中的衰败与虚写的历史盛景相比,以“虚”的历史记忆反写“实”的当下荒芜,凸显兴亡无常的感慨。写景抒情:全诗开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以“高城”“万里愁”破题,将登高所见的“蒹葭”“杨柳”等萧瑟秋景,与诗人内心的漂泊之愁、兴亡之叹结合。眼前景(咸阳秋景)与心中情(羁旅、怀古)无缝交融,奠定苍凉基调。中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溪云突起、夕阳沉阁、山雨将至、风声满楼,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又暗喻唐王朝风雨飘摇的局势,以自然之景写社会之危,意境深远。融情于景:诗人选取“蒹葭”“杨柳”“汀洲”“溪云”“日”“阁”“山雨”“风”“楼”“鸟”“秦苑”“蝉”“汉宫”等多个意象,密集叠加,构建出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日咸阳图景。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听觉上的画面感(如“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秦苑”“汉宫”),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的交织,营造出苍凉氛围,强化了“怀古之愁”的主题。结尾“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以渭水“古今不息”的永恒意象,对比历史王朝“转瞬兴亡”的短暂,将个人愁、家国愁、历史愁融为一体,深化了“咏史怀古,感慨兴亡”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紧扣诗题,将抒情与写景自然交融。“高楼”即咸阳城西楼,此地历史厚重,秦汉两朝曾在此建都,隋朝时另建新城,与长安隔渭水相望。诗人借“蒹葭”这一意象,暗引《诗经·秦风·蒹葭》的悠远情思,以“汀洲”指代江南故乡。当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眼前烟霭笼罩的芦荻与杨柳,恍惚间竟与江南水乡的景致重叠。作为客居长安的游子,这似曾相识的景象瞬间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一上”与“万里”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凸显情感迸发的瞬间,后者极言愁绪蔓延之广,一个“愁”字奠定全诗苍凉基调,笔触低沉,意境凄迷,情感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尽显雄浑之势。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堪称神来之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点明了景致方位。傍晚时分,磻溪之上云雾升腾,暮色渐浓,残阳西沉,与慈福寺阁的轮廓相互掩映,宛如依偎着楼阁缓缓坠落。就在这夕阳西下的壮美时刻,骤起的凉风席卷而来,咸阳西楼瞬间沉浸在萧索的氛围中,一场山雨似乎蓄势待发。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摹,更是对晚唐王朝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局势的隐喻。云涌、日落、风骤的动态画面,暗含“风为雨头”的深刻哲理,形象地揭示出危机爆发前的紧张态势,也道破了诗人“万里愁”的根源所在,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名句。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聚焦晚眺近景,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山雨将至,鸟雀慌乱地飞入茂盛的草丛,秋蝉在满是黄叶的林间悲鸣,这些是诗人亲眼所见的实景。而早已消逝的“秦苑”“汉宫”,却在眼前景象的触发下,引发无尽历史联想——曾经辉煌的禁苑深宫,如今只剩遍地荒芜、黄叶飘零,唯有不识兴亡的鸟雀虫鸣依旧。这一联将诗人的愁绪从个人思乡之情,拓展到对千古兴亡的深沉思考,实景与虚景相互交织,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以景结情,余韵悠长。“行人”涵盖古往今来的征人游子,也包括诗人自己;“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渭水自东向西流淌,见证着岁月变迁。诗人感慨道,不必再追问秦汉兴亡的往事,如今故都咸阳早已面目全非,唯有渭水依然潺潺流淌。“莫问”二字看似劝诫,实则蕴含深刻思索,引导读者从衰败的自然景象中探寻历史教训;一个“流”字,暗含对王朝颓势难以挽回的惋惜。悠悠渭水,承载着诗人的思乡之愁与怀古之叹,情感委婉含蓄,令人怅然若失。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云起、日落、风骤、雨至的动态铺陈,层层递进地勾勒出危机四伏的氛围;又以荒芜的绿草、飘零的黄叶为底色渲染,将咸阳古城笼罩在一片萧条凄凉的意境之中。诗人借秦苑汉宫的残垣断壁,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患与王朝盛衰的深沉喟叹,化作笔下苍凉的文字。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兴亡之叹,寄寓于具体可感的自然景物之中,使历史的沧桑感与现实的忧患意识相互交织。景致别致而凄美,情感愁苦而悲怆,意蕴苍凉而深沉,意境雄浑而高远。
# 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尾句合用此十四字为佳。中四句与前诗(按指《骊山》诗)一同、皆装景而已。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篇虽亦稍急,然下句均停,初学可入?
明顾璘《批点唐音》
# 若专摘此二句按指“溪云初起”一联,原自不恶。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吾于或《丁卯集》中只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语工于写景,而无板重之嫌。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凌歊台》《咸阳城东楼》,三四俱作仄调,以取轻俊,此其病与盛唐人好雄浑同。雄浑则气易不清,轻俊则格多不正,诗家要道,雅时中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创识由眼锐,创局由腕活。可怪读唐律者,多横据“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辈此等诗便用卑调概视,吹毛索瘢,徒烦饶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拗句最为有致,然当时长安何至如此?诗人语多太过也。
明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如此凭吊,亦何可少!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清妙。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此等诗是最上乘。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惨淡满目、晚唐所处之会然也。(《唐三体诗评》)五六言秦亡于赵高,汉衰于石显,今何乃兼之也?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唐人拗体律诗……其一出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搂”是也。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
# 只七字、写得到,惜上句景次不甚嘹亮,“楼”“阁”杂出不妥。(“山雨欲来”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次联名句,“阁”“楼”相犯,又重楼字。唐人往往有之,终是一病,在今日则不可。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咸阳何地,而竟如汀洲耶?……恐落吊古套语,少陵怀古诗,每章各有结束。
清沈德潜《唐诗成法》
# 悠扬细腻之至。
清薛雪《一瓢诗话》
# 荒凉如绘(“溪云初起”二句下)。即其写景运笔,足使人爱不忍释。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四可匹赵“残星”“长笛”一联。
清焦袁熹《此木轩唐五言律七言律读本》
# 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刘沧“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语意工妙相似,亦相敌。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 三四绘景生动,自是名句,但“楼”“阁”二字作对,殊觉草草。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三四机神凑合。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
清杨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七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溪云初起”二句下)。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崔郊《赠去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