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名价别":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
#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开艳益皇都":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苓菱死":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
# 苓菱:《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言其以芳香著称。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香遍:香满。
"红烧踯躅枯":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 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红烧:花色红艳如火。
"软光笼细脉":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
# 细脉:犹言气脉。此句写牡丹的韵致。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软光:柔和的光泽。
"妖色暖鲜肤":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 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妖色:艳丽姿色。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却牡丹妖艳色。”
"满蕊攒黄粉":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
# 攒黄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韩琮《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秀囊。”,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
"含棱缕绛苏":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 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含棱:翻卷的花瓣。
"好和薰御服":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
# 好和薰御服: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幸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堪画入宫图":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 堪画入宫图:写牡丹的丽质如美人,可以画成选入宫中的美女图。
"晚态愁新妇":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
# 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
"残妆望病夫":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 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
"教人知个数":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
#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留客赏斯须":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 斯须:片刻、一会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赏:席本作贵。
"一夜轻风起":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
"千金买亦无":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牡丹从盛放到凋零的全过程,既展现了其尊贵华美的风姿,又暗含对生命易逝的哲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惜牡丹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以香草苓蔆的“羞愧欲死”凸显牡丹香气的霸道,用红艳山踯躅的“黯然失色”强化牡丹色彩的冲击力。比喻:“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绛苏拟瓣,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拟人:“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以新妇含愁、病夫独望的拟人化场景,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
3. 分段赏析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两句开篇点题,直指牡丹的尊贵地位。“名价别”三字以写出了,牡丹的金贵,强调牡丹凌驾于诸花。一个“益”字将空间具象化,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既呼应韩愈“绝色烟柳满皇都”的“满”字,又突破单纯数量描写,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运用双重反衬:以香草苓蔆的“羞愧欲死”凸显牡丹香气的霸道,用红艳山踯躅的“黯然失色”强化牡丹色彩夺目。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转入形神刻画:前句以柔光笼罩枝干的视觉描写,暗喻牡丹的优雅仪态;后句用“妖色”与“暖肤”的触觉通感,将花朵质感比拟为美人肌肤,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则以金粉喻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绛苏拟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成为宫廷服饰的熏香原料,形态化作宫廷画师的粉本素材,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陡然沉郁:以新妇含愁、病夫独望的拟人化场景,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这种人格投射使植物衰败过程获得情感温度,为尾联的惋惜埋下伏笔。“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至“千金买亦无”形成情感闭环:前句以主客对话形式点明惜时主题,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后句用“清风起—千金无”的极端对比,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将物质价值与时间价值置于天平两端。开篇的繁华盛景与终章的凋零空寂构成戏剧性反差,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留白处尽显对繁华易逝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借凋零写惜花并不是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从牡丹盛放的华美写至凋零的哀婉,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其情感推进自然流畅,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始终围绕“赏”字展开,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也是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 于结尾处重笔收住,戛然而止,在看似平淡的叙述描写中却强烈的突出了主题,即情思豁显,又给人留下含蓄不尽的回味。
现代当代学者原河南大学教授王宗堂
上一篇:唐·薛逢《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