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阁东山下":云门寺阁坐落在东山脚下,
# 东山:云门山的别名。,香阁:指香烟缭绕的寺中阁楼。即云门寺阁,诗人夜宿之处。
"烟花象外幽":山花在暮色中格外清幽。
# 象外:犹物外,物象之外。
"悬灯千嶂夕":点起油灯见夜色中壁立的千嶂,
# 千嶂:千山、群山。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
"卷幔五湖秋":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清秋。
# 五湖:太湖的别名。《文选·郭璞〈江赋〉》:“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卷幔:卷起帐幕或帘子。
"画壁余鸿雁":留存的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
# 余:留存。一作“飞”。,画壁:绘有图画的墙壁。北周庾信《登州中新阁》诗:“龙来随画壁,凤起逐吹簧。”
"纱窗宿斗牛":纱窗上点缀着闪烁的星群。
# 斗牛:指斗星宿和牛星宿,泛指天空中的星群。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此处形容云门寺之高。,纱窗:糊有细密纱网的窗子。
"更疑天路近":怀疑地势高峻天路已近,
# 天路:天上的路,通天的路。汉张衡《西京赋》:“美往昔之松乔,要羡门乎天路。”
"梦与白云游":在梦中和白云一起遨游。
唐朝大臣、史学家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人。玄宗开元初,制举登科,授山阴尉。后又应文藻宏丽科登第,拜左拾遗。天宝中,历刑部侍郎、左庶子、太子詹事。广德二年,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尤善诗,文理精练。其诗古调今格均擅长。著有《宿云门寺阁》《奉和登会昌山应制》《晦日湖塘》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云门寺阁周边及内部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清幽空灵之境的沉醉以及超脱尘世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写云门寺阁周围“烟花象外幽”的清幽环境,“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壮阔夜景,以及阁内“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的奇幻之景,将诗人对云门寺阁的喜爱、沉醉,以及内心的宁静、超脱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诗中“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等句为实写,描绘了诗人在寺阁中看到的真实景象;而“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则为虚写,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想象,展现出梦境般的奇幻画面,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意境。动静结合:“悬灯千嶂夕”中,悬挂的灯火是静景,而暮色中的千嶂则暗含着光影变化的动态;“卷幔五湖秋”里,卷幔是动态动作,五湖秋色则是静态画面。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灵动性。想象:“纱窗宿斗牛”将夜空中的星辰夸张地形容为仿佛就停宿在纱窗之上,极具想象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则进一步发挥想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仿佛临近天界的奇幻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勾勒出云门寺的远景。第一句指明寺庙位于东山脚下,第二句描写了寺院的环境气氛。“香阁”符合佛寺供香的特点。寺庙建于东山高处,常被云雾笼罩。傍晚时分,山花仿佛笼罩在苍茫暮色和烟气之中。“象外”形容其幽静,指超越尘世。这两句写景的同时也隐含叙事:描绘寺院的幽远之态,暗示诗人尚在投宿途中,目的地尚有一段距离。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描写诗人到达宿处后的情景,点燃油灯(“悬灯”),卷起垂帘(“卷幔”)。这两句工整对仗,含义深远。诗人借悬灯所见,联想到夜色中群山壁立(“千嶂夕”);由卷帘动作,思绪飞向想象中的太湖秋景(“五湖秋”),形成山水纵横的映衬,意境优美。现实中,夜间在室内其实无法直接看到远山阔湖,这主要是诗人的想象之笔,反映了他不为住所和夜色所局限的开阔胸襟。同时,诗中“悬灯”、“卷幔”点明投宿行为,“夕”与“秋”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千嶂”、“五湖”则体现出云门山寺地理位置的视野宏阔。颈联“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五六句紧接“悬灯”“卷幔”,描写了诗人卧床环视时的所见:壁画因年代久远已剥落,只剩鸿雁图案可见;群星闪烁,仿佛近在窗前。黯淡的壁画显露出佛寺的古老,其呈现的画面氛围与诗人此时朦胧欲睡的心境呼应;而高悬的星斗点缀纱窗的景象,也暗示了云门寺地势高耸。两句分别对应古寺“古”与“高”的特点。尾联“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写梦境。“更疑”句承接“纱窗”句:因见斗牛临近纱窗的景象,联想到云门寺地势高峻,仿佛接近天空,以致夜间进入梦乡,梦见乘白云遨游。“疑”字用不确定的语气描述了似真似幻的感受,体现出梦境的朦胧感。
# 谢茂秦曰:“悬灯”二句与“窗中三楚尽,林外九江乎”立意造句皆同,总描写高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多写高意。
明李攀龙、清代叶羲昂《唐诗直解》
# 次联语壮,结语超。幽花,物之嘉也。千嶂五湖,眺之迥也。壁余鸿雁,寺之古也。窗宿斗牛,阁之高也。因阁之高,故思梦与云游。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周明翊曰:次句缥渺,三四远兴,妙。李东阳曰:情兴高逸。与《登蒋山开善寺》诗可以并观。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写景欲阔大,初唐景语无出三、四二句之上。通篇形容寺阁之高,却不露“高”字,笔意可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句聱(“悬灯”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刻炼深奇,束结完奸,虽于人为脍炙,而知味者不百一也。三、四为高阁夕景,曲写三毛。“画壁余鸿雁”拾景入神。疑者未梦,不必梦也,而因以生梦,语虽玄寥,自有来去;无来去而玄寥者,为狂而已。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从登阁直起,以下就阁中近视远眺,俯视仰瞻,总以形容阁之高古。字字贴切,绝无泛语。
近代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句句精湛,乃盛唐炼句之法。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
下一篇:唐·杜荀鹤《自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