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tán

朝代:唐作者:孙逖浏览量:1
yuán
tán
xiè
liú
yuè
qíng
míng
hán
wàn
xiàng
xiān
wēng
shí
huán
绿
shuǐ
kōng
dàng
yàng
liáng
zāi
cǎo
féi
bái
zhān
rén
yóu
zuì
kōng
shān
shí
wén
shēng
fēi

译文

圆形的水潭倒映着流动的月亮,晴朗的天空和潭水包容着世间万物。仙翁什么时候回来呢,绿水只是空自荡漾。草木枯萎,让人感觉凉意袭来,洁白的露水沾湿了人的衣裳。依然沉醉在这空旷的山中,不时听见仙鹤鸣叫与笙箫之声相和飞入天际。

逐句剖析

"圆潭写流月":圆形的水潭倒映着流动的月亮,

"晴明涵万象":晴朗的天空和潭水包容着世间万物。

"仙翁何时还":仙翁什么时候回来呢,

"绿水空荡漾":绿水只是空自荡漾。

"凉哉草木腓":草木枯萎,让人感觉凉意袭来,

# 腓:草木因病害枯萎。

"白露沾人衣":洁白的露水沾湿了人的衣裳。

"犹醉空山里":依然沉醉在这空旷的山中,

"时闻笙鹤飞":不时听见仙鹤鸣叫与笙箫之声相和飞入天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葛山潭》是唐代孙逖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葛山潭清幽美妙的景色,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首联描绘圆潭中倒映着流动的月光,晴明之时包容着世间万象,展现出潭水的清澈与环境的开阔。颔联由景及人,以“仙翁何时还”的疑问,借仙人未归,只有绿水空自荡漾,增添了一种空灵、静谧且略带怅惘的氛围。颈联通过描写凉爽的秋意中草木凋零,白露沾湿衣裳,进一步渲染出秋天的清冷。尾联则刻画诗人沉醉于空山之中,不时听闻笙鹤飞鸣的声音,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神秘境界的向往,体现出其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大臣、史学家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人。玄宗开元初,制举登科,授山阴尉。后又应文藻宏丽科登第,拜左拾遗。天宝中,历刑部侍郎、左庶子、太子詹事。广德二年,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尤善诗,文理精练。其诗古调今格均擅长。著有《宿云门寺阁》《奉和登会昌山应制》《晦日湖塘》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描绘了葛山潭的景色与传说,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及对仙隐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犹醉空山里,时闻笙鹤飞”前句是实写,描绘出诗人仿佛沉醉于空山之中的真实感受,展现出当下身处山林的情境;后句是虚写,笙鹤之音在现实中并非常见,它带有传说色彩,是诗人想象或幻听到的内容。虚实相生,既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陶醉山林的切实状态,又增添了空灵奇幻的氛围,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悠长,充分体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圆潭写流月,晴明涵万象”,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写”字生动地表现出潭水如同一幅画卷,将流动的月光映照其中,仿佛是在书写月光的灵动。“涵”字则形象地写出潭水在晴明的天气里,包容着世间万象,展现出潭水的深邃和开阔。这两句诗不仅勾勒出葛山潭的清澈与美丽,也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空灵的基调。“仙翁何时还,绿水空荡漾”,由景及人,通过“仙翁何时还”的疑问,引入了神秘的仙人元素,给景色增添了一份空灵和奇幻的色彩。“绿水空荡漾”描绘出只有绿水独自荡漾的情景,“空”字既写出了绿水的空旷,也透露出一种无人欣赏的寂寥和怅惘,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凉哉草木腓,白露沾人衣”,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凉哉”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凉爽秋意的感受,“草木腓”描绘出草木在秋风中枯萎的景象,暗示了季节的变迁。“白露沾人衣”则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秋天的清冷,白露打湿衣裳,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凉。“犹醉空山里,时闻笙鹤飞”,刻画了诗人沉醉于空山之中的状态,“犹醉”表现出诗人对这清幽空旷的山林的深深陶醉。“时闻笙鹤飞”则增添了神秘的氛围,笙鹤飞鸣的声音在空山中不时传来,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神秘境界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下一篇:唐·崔翘《郑郎中山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