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莺花少":边塞之地没有鲜花盛开,没有莺鸟啼唱,
# 边地:边疆。
"年来未觉新":虽然过了新年,还没有春意春色。
"美人天上落":今天,永乐公主嫁到塞外,有如美人从天而落,
"龙塞始应春":应该使这苦寒之地开始有那美丽的春光了。
# 龙塞:边塞龙廷,指契丹王居住之地。
唐朝大臣、史学家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人。玄宗开元初,制举登科,授山阴尉。后又应文藻宏丽科登第,拜左拾遗。天宝中,历刑部侍郎、左庶子、太子詹事。广德二年,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尤善诗,文理精练。其诗古调今格均擅长。著有《宿云门寺阁》《奉和登会昌山应制》《晦日湖塘》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政治诗。描绘了边塞苦寒之地的荒凉景象,将和亲公主的入蕃比作春神降临,既展现了契丹边地的贫瘠环境,又以政治隐喻手法突显和亲政策对边疆稳定的特殊意义。诗中既包含对永乐公主贤德品格的礼赞,又暗含对皇室牺牲女性幸福换取政治和平的讽喻,通过地理荒芜与生命春光的强烈对比,折射出盛唐和亲制度下女性命运的深层矛盾。
2. 写作手法
夸张:以“美人天上落”极言永乐公主的尊贵非凡,将和亲公主的降临比作天仙下凡,既赞其绝世容颜,又暗喻其超凡身份。后句“龙塞始应春”更以夸张笔法,将边塞苦寒之地的春意萌发完全归因于公主和亲,既凸显其政治使命的神圣性,又以荒原逢春的意象反衬和亲带来的文明曙光。这种夸张手法既服务于盛唐和亲政策的颂扬基调,又在“莺花少”与“始应春”的对比中暗藏对边塞将士的悲悯,形成壮美与哀婉交织的艺术张力。对比:以边塞之荒寒反衬和亲之春意。前两句“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极写苦寒之地莺燕绝迹、春色迟临的萧索;后两句“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突转笔锋,以公主如仙降临的绚丽意象,喻指和亲之举为边塞注入生机,荒原顿生春意。一冷一暖、一寂一喧的强烈反差,既暗含对和亲政策美化边疆的颂扬,又隐现对征人思乡的深切悲悯。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边地莺花少”是描写塞外景象的起句。诗人开篇便直言边塞之地,黄莺与鲜花这类常见于繁华地区、象征生机与美好的事物极为稀少。一个“少”字,将边地的荒芜贫瘠直接呈现,奠定了全诗萧索的基调,也为后文永乐公主的到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中原地区的莺歌燕舞、繁花似锦截然不同。第二句“年来未觉新”承接上句,进一步强调边地的状况。“年来”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一年又一年过去;“未觉新”则突出边地的景象始终如一,毫无新意与变化。这里诗人通过时间维度的延伸,加深了边地给人的荒芜之感,仿佛这片土地被岁月遗忘,始终处于一种停滞、落后的状态,也侧面反映出生活在边地的人们难以感受到新岁更替所带来的生机与希望。第三句“美人天上落”此句转入对永乐公主入蕃的描写。诗人将永乐公主比作从天上降落的美人,运用夸张与比喻的手法,一方面极力夸赞公主容貌的美丽,如同传说中下凡的仙女般超凡脱俗;另一方面突出公主身份的高贵,她来自大唐皇室,其尊贵地位如同天上的仙子。这种写法渲染出永乐公主的神秘与不凡,为其远嫁边地增添了一抹神圣而庄重的色彩。第四句“龙塞始应春”紧承上句,以“龙塞”指代边塞之地。意思是随着永乐公主的到来,原本荒凉苦寒、毫无春意的边塞似乎才开始迎来春天。这并非实指自然气候的转变,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公主的到来将为边塞带来生机与希望,就如同春天能让大地复苏一般。此句既表现出诗人对公主入蕃能够改善边地状况的美好期许,也从侧面肯定了公主远嫁为国家政治稳定所做出贡献的重要意义。
4. 作品点评
诗中运用夸张、对比、形容等修辞手法,把一位和亲公主的气质品德展现出来,是描写人物的范例。或许读者会觉得其中的夸张手法老套,但大俗即大雅,不必过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