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dōng
zǎo
chūn

朝代:唐作者:杨巨源浏览量:2
shī
jiā
qīng
jǐng
zài
xīn
chūn
绿
liǔ
cái
huáng
bàn
wèi
yún
ruò
dài
shàng
lín
huā
jǐn
chū
mén
shì
kàn
huā
rén

译文

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花郊游之人。

逐句剖析

"诗家清景在新春":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 新春:即早春。,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绿柳才黄半未匀":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

# 匀:均匀,匀称。,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若待上林花似锦":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

#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出门俱是看花人":满城都是赏花郊游之人。

#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俱:全,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城东早春》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前半段仅第二句实写春色,且只以柳芽一角勾勒,却巧妙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铺陈仲春观花的热闹景象,实则以仲春的浓艳繁丽反衬早春的清新独特,凸显诗人审美眼光。此诗语言凝练精当,构思精巧新颖,通过鲜明对比蕴含深刻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杨巨源(755~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等职,后任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后以年七十自请退归,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即便应酬之作,也刻意求新。代表作品有《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崔娘诗》。著有《杨少尹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已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应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眼中城东早春的清景,即绿柳才刚刚泛黄,展现出早春独有的清新与生机。通过与晚春上林苑繁花似锦、观者如潮的景象对比,体现出诗人对早春独特之美的欣赏,表达了诗人不随波逐流,追求高雅审美情趣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反衬:“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以芳春时节上林苑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反衬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清新冷寂,突出诗人对早春独特景致的偏爱,强化了早春“清景”的可贵。对比:“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与“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形成对比,将早春柳叶初萌、清新淡雅的“清景”,与仲春繁花烂漫、喧嚣热闹的“艳景”对比,通过景象的冷与热、简与繁,凸显早春的独特韵味和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比喻:“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以“上林花似锦”比喻人才功成名就、誉满名高的状态,以“看花人”比喻趋炎附势、争相仰幕之人,暗喻选拔人才应在其“半未匀”(未显达)时及时扶持,而非等其显达后众人趋之若鹜,深化了诗歌求贤重才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诗家清景在新春”,首句为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明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蕴含于早春之中;二是指这种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运用贴切,既形容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尚未引起人们注意,因而环境显得清幽。“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颜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与“半”字均暗示“早”的特点。若笼统描写柳叶初生,会显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半未匀”的状态,让读者仿佛看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柳眼,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还将早春之柳的风姿勾勒得逼真生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的赞美之情。早春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有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早带来春天的消息,诗人选取新柳作为描写对象,精准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最后两句以“若待”二字转折,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描绘出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则写出环境的喧嚷如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指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众多,更暗喻人在功成名就时,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在于: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当在人才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如同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此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能迅速成材、担当大用;若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如同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之时,就无需再去发现和帮助了。

4. 作品点评

此诗将清寒至极与秾艳至极之景熔于一炉,格调明快轻盈。诗人特意以“诗家”独特视角切入,既蕴含理趣,亦可视为一种创作理念:诗人需敏锐感知世界,勇于发掘新事物、开拓新境界,切忌人云亦云,一味重复陈词滥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王思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赠荷花》

下一篇:唐·张旭《桃花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