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浅草接天长":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
# 浅草:短草。,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
"路茫茫":前路茫茫,
# 茫茫:遥远貌。
"几兴亡":几度兴亡。
# 几:几度。
"昨夜波声":昨夜波涛声声,
"洗岸骨如霜":冲刷着岸边色白如霜的遗骨。
# 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千古英雄成底事":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
# 底事:何事。
"徒感慨":白白地感慨,
"谩悲凉":空悲凉。
# 谩:徒然。
"少年有意伏中行":少年时就立志要降伏中行说那样的敌酋,
# 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伏:制服。
"馘名王":要割下敌国君主的左耳,
# 名王:指金兵的统帅。,馘: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扫沙场":扫荡沙场。
# 沙场:战场。
"击楫中流":要学祖逖中流击楫,
# 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曾记泪沾裳":泪水沾湿了衣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
# 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空怅望":只能白白地怅望,
"过维扬":经过扬州。
# 维扬:即扬州。
元代杂剧作家
李好古(?~?),元代杂剧作家。号浴雪,保定(今属河北)人,一说东平(今属山东)人,一说西平(今属河南)人。至正六年曾官南台御史,后移官陕西行御史台。他与诗人欧阳玄、许有壬等交善。所作杂剧三种,今存《沙门岛张生煮海》一种,《赵太祖镇凶宅》《巨灵神劈华岳》两种佚。散曲仅存《双调·新水令》套残句,见《全元散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平沙浅草一望无际、道路迷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沧桑的氛围。上片由景及史,感慨历史上的兴亡变迁;下片回顾少年时立志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全词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通过描写广袤原野、茫茫前路、惊涛拍岸、色如秋霜的崖石等景色,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融入其中,借景抒情,营造出宏阔而悲凉的意境。用典:“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巧用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祖逖率军北伐,在渡江时击楫立誓,不收复中原决不南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曾立下豪壮誓言,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苍茫原野上,平沙延展,浅草漫向天际,前路渺茫,道尽历史兴亡的沧桑。“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昨夜浪涛声声,冲刷着岸边岩石,使之苍白如霜。遥想千古英雄,最终又成就何事?徒留后人感慨,徒增无尽悲凉。此段借景抒怀,将历史兴亡之感融入苍茫壮阔的画面,其意境雄浑深沉,恰似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般的浩叹,引人深思。下片“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词人追忆往昔,少年时便立志效仿古人,降伏敌酋,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更以祖逖击楫中流自比,满腔热血,豪情满怀。然而笔锋陡然一转,“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即便怀着治国安邦的良策,奈何朝廷遥远,奸佞当道,抱负难以施展,只能满怀惆怅,黯然走过扬州。“空怅望”呼应开篇的“路茫茫,几兴亡”,深刻道出壮志难酬的无奈,点明全词忧国伤时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词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质朴凝练。“目尽青天怀今古”寥寥数语,道尽古今兴亡,尽显拳拳爱国之心,恰似词人一生的写照。
上一篇:宋·张镃《舟行》
下一篇:宋·奚岊《长相思慢·日折霜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