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chéng
·
·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cháng

朝代:宋作者:李好古浏览量:3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cháng
máng
máng
xīng
wáng
zuó
shēng
àn
shuāng
qiān
yīng
xióng
chéng
shì
gǎn
kǎi
màn
bēi
liáng
shào
nián
yǒu
zhōng
háng
guó
míng
wáng
sǎo
shā
chǎng
zhōng
liú
céng
lèi
zhān
cháng
shàng
zhì
ān
shuāng
què
yuǎn
kōng
chàng
wàng
guò
wéi
yáng

译文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昨夜波涛声声,冲刷着岸边色白如霜的遗骨。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白白地感慨,空悲凉。少年时就立志要降伏中行说那样的敌酋,要割下敌国君主的左耳,扫荡沙场。要学祖逖中流击楫,泪水沾湿了衣裳。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只能白白地怅望,经过扬州。

逐句剖析

"平沙浅草接天长":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

# 浅草:短草。,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

"路茫茫":前路茫茫,

# 茫茫:遥远貌。

"几兴亡":几度兴亡。

# 几:几度。

"昨夜波声":昨夜波涛声声,

"洗岸骨如霜":冲刷着岸边色白如霜的遗骨。

# 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千古英雄成底事":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

# 底事:何事。

"徒感慨":白白地感慨,

"谩悲凉":空悲凉。

# 谩:徒然。

"少年有意伏中行":少年时就立志要降伏中行说那样的敌酋,

# 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伏:制服。

"馘名王":要割下敌国君主的左耳,

# 名王:指金兵的统帅。,馘: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扫沙场":扫荡沙场。

# 沙场:战场。

"击楫中流":要学祖逖中流击楫,

# 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曾记泪沾裳":泪水沾湿了衣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

# 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空怅望":只能白白地怅望,

"过维扬":经过扬州。

# 维扬:即扬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南宋李好古的感怀之作。彼时,金人频繁南侵扬州,昔日繁华之地惨遭荼毒,疮痍满目。李好古的《碎锦词》多含怀古伤今之篇,此阕尤为突出。词之上片以景传情,借由对扬州战后萧索景致的勾勒,将朝代更迭的沧桑感融入平沙、浅草、长天等意象之中,寄寓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悼与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索,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惆怅心绪。下片则笔锋一转,回溯年少时立志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功业未竟的无奈,字里行间满溢着壮志难酬的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

李好古(?~?),元代杂剧作家。号浴雪,保定(今属河北)人,一说东平(今属山东)人,一说西平(今属河南)人。至正六年曾官南台御史,后移官陕西行御史台。他与诗人欧阳玄、许有壬等交善。所作杂剧三种,今存《沙门岛张生煮海》一种,《赵太祖镇凶宅》《巨灵神劈华岳》两种佚。散曲仅存《双调·新水令》套残句,见《全元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年间,金兵数次铁蹄踏破扬州城垣,昔日繁华之地惨遭蹂躏,疮痍满目令人扼腕。李好古自年少便胸怀壮志,一心报国,却始终难觅施展抱负的机缘。他的《碎锦词》中,不乏怀古伤今的佳作。某次途经扬州,目睹这座城市历经战火摧残后的萧瑟景象,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悲凉交织,作者内心感慨万千,遂提笔写下此词,字里行间尽是无尽的伤感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平沙浅草一望无际、道路迷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沧桑的氛围。上片由景及史,感慨历史上的兴亡变迁;下片回顾少年时立志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全词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通过描写广袤原野、茫茫前路、惊涛拍岸、色如秋霜的崖石等景色,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融入其中,借景抒情,营造出宏阔而悲凉的意境。用典:“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巧用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祖逖率军北伐,在渡江时击楫立誓,不收复中原决不南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曾立下豪壮誓言,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苍茫原野上,平沙延展,浅草漫向天际,前路渺茫,道尽历史兴亡的沧桑。“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昨夜浪涛声声,冲刷着岸边岩石,使之苍白如霜。遥想千古英雄,最终又成就何事?徒留后人感慨,徒增无尽悲凉。此段借景抒怀,将历史兴亡之感融入苍茫壮阔的画面,其意境雄浑深沉,恰似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般的浩叹,引人深思。下片“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词人追忆往昔,少年时便立志效仿古人,降伏敌酋,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更以祖逖击楫中流自比,满腔热血,豪情满怀。然而笔锋陡然一转,“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即便怀着治国安邦的良策,奈何朝廷遥远,奸佞当道,抱负难以施展,只能满怀惆怅,黯然走过扬州。“空怅望”呼应开篇的“路茫茫,几兴亡”,深刻道出壮志难酬的无奈,点明全词忧国伤时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词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质朴凝练。“目尽青天怀今古”寥寥数语,道尽古今兴亡,尽显拳拳爱国之心,恰似词人一生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镃《舟行》

下一篇:宋·奚岊《长相思慢·日折霜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