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uè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luò
yuè
chén
yǐng
yīn
liú
àn
guāng
wén
shēng
ǎi
chuāng
yíng
huǒ
rào
liáng
fēi
huǎng
cuì
yún
xīn
qīng
xiāng
yín
mèi
jìng
chí
shuǐ
páng

译文

月亮落下,留下一片余晖的影子,阴暗的水渠中流动着微弱的光芒。蚊子的嗡嗡声弥漫在窗户周围,萤火虫围绕着屋梁飞舞。轻薄的帘幕如同稀薄的翠云,新荷上沾满了清凉的露水,散发出阵阵清香。诗人既不想吟诗,也不愿入睡,整夜坐在池塘边。

逐句剖析

"落月沉余影":月亮落下,留下一片余晖的影子,

"阴渠流暗光":阴暗的水渠中流动着微弱的光芒。

"蚊声霭窗户":蚊子的嗡嗡声弥漫在窗户周围,

# 霭:笼罩貌。唐陈标《秦王卷衣》:“秦王宫阙蔼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萤火绕屋梁":萤火虫围绕着屋梁飞舞。

"飞幌翠云薄":轻薄的帘幕如同稀薄的翠云,

"新荷清露香":新荷上沾满了清凉的露水,散发出阵阵清香。

"不吟复不寐":诗人既不想吟诗,也不愿入睡,

"竟夕池水傍":整夜坐在池塘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落月》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月落时分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通过对落月、蚊声、萤火、新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而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与沉思。元稹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诗中既有对月影、萤火等具体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心境的隐喻,“不吟复不寐,竟夕池水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不眠。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元稹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诗中既有清幽的意境,又有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元稹诗歌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落月沉余影,阴渠流暗光。”诗的开篇描绘了月亮西沉时的景象,余晖仍洒在大地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暗的氛围。阴暗的渠道中,微弱的水流闪烁着光芒,与落月的余影相互映衬,进一步强化了夜的静谧与寂寥。第三、四句:“蚊声霭窗户,萤火绕屋梁。”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夜的生机。蚊子的嗡嗡声在窗户周围弥漫,萤火虫在屋梁间飞舞,发出微弱的光芒。这些细节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夏夜的宁静,还透露出一种微妙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飞幌翠云薄,新荷清露香。”诗人将视角转向室内,轻薄的帷幔随风飘动,仿佛翠绿的云彩变得稀薄。窗外,新荷上沾满了清晨的露水,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这一联通过视觉与嗅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不吟复不寐,竟夕池水傍。”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既不想吟诗,也不愿入睡,而是整夜坐在池塘边,沉浸在自然的宁静中。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地藏菩萨赞》

下一篇:唐·王之涣《九日送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