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若虚空":本心应当像虚空一样,
"清净无一物":清净得没有任何杂物。
# 清净:亦作“清浄”。指心地洁净,远离恶行与烦恼。
"焚荡淫怒痴":焚烧荡涤掉内心的贪忿痴三毒,
"圆寂了见佛":修行圆满时就能见到佛的真相。
"五彩图圣像":五彩描绘的地藏菩萨圣像,
# 圣像:此指窦滔所画的地藏菩萨像。
"悟真非妄传":让人领悟到的真理并非虚妄的传说。
# 悟真:了悟真宰,是指了悟了自然之性。
"扫雪万病尽":如同扫雪般消除内心的万病,
"爽然清凉天":就能感受到清爽舒适,如同身处清凉的天空。
# 清凉:谓热病尽去,身体清凉爽快。喻指摈去烦恼,心中清爽畅快。
"赞此功德海":赞美地藏菩萨的功德广大无边,
# 功德海:譬喻功德之深广犹如海也。
"永为旷代宣":愿其永远被世代所宣扬。
"而光生死雪":能够照亮那如同生死之间茫茫大雪般的黑暗与苦难。
"能救无边苦":方能救度无边苦难。
"独出旷劫":菩萨于漫长劫难中发愿。
# 旷劫:佛教语。久远之劫。
"导开横流":引导众生脱离生死洪流。
"则地藏菩萨为当仁矣":此等重任唯有地藏菩萨堪当。
# 当仁:即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之意。
"弟子扶风窦滔":弟子是扶风的窦滔。
# 扶风:在今陕西省扶风县。
"少以英气爽迈":年少的时候凭借着英勇豪迈的气概。
"结交王侯":与王侯们结交。
# 王侯:本指天子与诸侯。后多指王爵与侯爵,或泛指显贵者。
"清风豪侠":有高洁的风范和豪爽侠义的品质。
"极乐生疾":因过度放纵而罹患重疾。
# 极乐生疾:即欢乐生灾之意。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灾祸。生疾:生病。
"乃得惠剑于真宰":后蒙佛法启迪,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
# 惠剑:即慧剑。佛家从智慧劈利刃,言能斩断一切烦恼魔障。故以剑喻之曰慧剑。
"湛本心于虚空":使本心回归清净虚空。
"愿图圣容":愿绘制地藏圣像。
# 圣容:指地藏菩萨的画像。
"以祈景福":以祈求福祉。
# 景福:大福。
"庶冥力凭助":仰仗菩萨冥冥加持。
# 冥:指阴间。此为泛指主宰人世福祸的神灵世界。,庶:希望,但愿。
"而厥苦有瘳":使病苦得以痊愈。
"爰命小才":故命我(李白)以微薄才学。
"式赞其事":作此赞文颂扬菩萨功德。
"赞曰":赞文是这样说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诗,也是一首佛教题材的诗。整首诗行云流水,意境清新,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李白对超越尘世和追求内心净化的追求,表达对超越尘世烦恼、追求心灵解脱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象征:如“本心若虚空”中,以“虚空”象征清净无染的本心;“扫雪万病尽”以“雪”象征内心的烦恼和疾病,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清除烦恼、获得清净的理念。借物抒情:通过对“五彩图圣像”的描写,借圣像表达诗人对佛教真理的信仰和对地藏菩萨的崇敬之情,将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之中。
3. 分段赏析
诗中开篇两句以虚空作比,强调内心应无染无执,摆脱世俗的烦恼与执着,达到自在解脱的境界,为后文阐述修行奠定基础;“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两句进一步阐述修行过程与结果。指出通过摒弃内心的贪忿痴三毒,修行者可渐至圆寂境界,最终见到佛的真相,体现了对佛教修行路径的深刻理解;接着五六两句通过赞美地藏菩萨的五彩圣像,既表达了对地藏菩萨的敬仰,也体现了对佛教智慧的深刻领悟;“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用扫雪比喻消除内心烦恼和疾病,强调地藏菩萨慈悲救度的力量。表明修行者若能得菩萨护佑、净化内心,就能摆脱痛苦,获得精神上的清凉自在;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赞美地藏菩萨的功德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希望这种功德能永远被世代宣扬,表达了诗人对菩萨功德的崇敬与弘扬佛教精神的愿望。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行云流水,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给人以宁静和舒畅的感觉,表达了一种追求清净和智慧的境界。作者通过描述地藏菩萨的形象、功德和影响,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超越尘世的可能,鼓励人们通过摒弃欲望和痴迷,追求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觉醒,以实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同时揭示了李白对佛教教义的认同和对地藏菩萨的崇拜之情,展示了李白对超越尘世和追求内心净化的追求,在佛教的影响下,诗人寻求超越个人欲望和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赞美地藏菩萨传递了一种希望和安慰的信息,表达了诗人对菩萨功德的崇敬与弘扬佛教精神的愿望,也激励了人们在纷繁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