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hān
cūn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2
míng
liǎng
jiā
zhú
cūn
bǎn
qiáo
xié
xiāng
huàn
cán
xián
zhuó
zhōng
tíng
zhī
huā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逐句剖析

"雨里鸡鸣一两家":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 浴蚕:古代一种选育优良蚕种的方法,即将蚕种全都浸在盐水中进行筛选。,相唤:互相呼唤。,妇姑:嫂嫂和小姑。

"闲着中庭栀子花":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中庭:庭院中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着:一作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过山村》是唐代王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雨里鸡鸣一两家”,以雨为背景,鸡鸣声打破了雨中的寂静,同时也点明了山村的居住特点,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描绘出山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竹林、小溪、村路、板桥,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妇姑相唤浴蚕去”将视角转向山村中的人们,妇女们相互呼唤着去做与养蚕有关的工作,体现出山村的生活气息和劳作场景。最后“闲看中庭栀子花”,以一个“闲”字,描绘出庭院中的栀子花无人采摘,静静盛开的景象,与前文人们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山村的宁静与闲适。全诗通过对山村雨景和生活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村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王建一生仕途坎坷,长期身处社会底层,生活清苦。这种境遇使他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察与认知。这首诗创作于王建游历山村之际,彼时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村百姓农忙时节的生活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雨过山村的静谧景色,如“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又展现了农家忙碌的生活场景,像“妇姑相唤浴蚕去”,通过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清新秀丽且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闲”衬“忙”,用庭院中“闲着”的栀子花,从反面衬托出人们农事繁忙的情景,突出农忙氛围,使忙碌的景象更鲜明。

3. 分段赏析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开篇便弥漫着浓郁的山村气息,这份独特首先源自鸡鸣声。在乡村,“鸡鸣桑树颠”本就是常见景致,而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仿佛引得公鸡啼鸣不停。要是在广袤的平原,村落规模较大,一只鸡打鸣,往往会引发群鸡共鸣,如“群鸡正乱叫”所描绘的那般。然而,山村地势特殊,住户分散,即便成村,人家也为数不多。“鸡鸣一两家”,精准地捕捉到了山村独有的特点,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山村的别样韵味。“竹溪村路板桥斜”,首句已营造出山村的清幽氛围,此句则借由对蜿蜒小径的刻画,进一步展现出山村的深邃。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笔触,悠然漫步在山间小路。雨势不大,沿着曲折的村路前行,不知不觉便来到一座小桥前。这桥并非横跨大江的雄伟桥梁,亦非精心修筑的石桥,而是山里人就地取材,用木板简单搭建的“板桥”。山民生活质朴简约,山溪水流较小,这样的板桥便已足够。从美学角度而言,“竹溪村路”搭配这般横斜的板桥,尽显自然之美,毫无雕琢痕迹。诗至第三句,“雨过山村”的主题元素已全然呈现。此时,诗人将目光转向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是古时挑选蚕种的方式,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记载:“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由此可知,此时正值仲春。在这质朴的山村里,婆媳相互招呼着去浴蚕,画面尽显亲切之感。作为一家人,她们关系和睦,彼此呼唤,似乎都不甘落在别家后面。“相唤浴蚕”的时节,想必也会有“相唤牛耕”等农事活动,诗人只选取浴蚕这一典型事例,便能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优美的雨景中融入“妇姑”劳作的身影,相较于描绘兄弟劳作,更添几分诗意。第四句,田家向来少有闲月,冒雨浴蚕的场景,将农忙时节的氛围渲染得愈发浓厚。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妙笔一挥写下“闲看中庭栀子花”。实际上,此时人人皆忙,并无闲人,但诗人却不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背面着笔。以“闲”衬“忙”,借庭院中无人问津、独自绽放的栀子花,衬托出人们的忙碌,饶有趣味。同时,诗人引入“栀子花”这一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雨中的栀子花散发着幽幽清香,画面唯美。此外,栀子花又名“同心花”,常被用作爱情的象征,少女少妇多喜爱采摘。在本诗中,栀子花无人采摘,主要是为了凸显春深时节农事繁忙,无暇顾及花的爱情寓意。这一含蓄的结尾,韵味无穷,充满机巧,摇曳生姿。前人对这首诗的末句赞誉有加:“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篇两句聚焦写景,笔触细腻,紧紧围绕山村特色展开,生动勾勒出山村清幽深远、质朴纯真的独特风貌。第三句巧妙截取婆媳相互呼唤,冒雨去浴蚕的生活画面,将山民忙碌且紧凑的农事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到了末句,进一步烘托出农忙时热火朝天的氛围。诗人行文构思巧妙,先描绘自然景物,再着墨于人物活动,最后渲染环境氛围,层层递进。整首诗运用灵动鲜活的语言,塑造了鲜明可感的意象,字里行间弥漫着醇厚的乡土气息。不难看出,诗人在细腻描绘中,悄然融入了对田家生活的由衷赞叹与欣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象征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瑶池》

下一篇: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