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chí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yáo
chí
ā
chuāng
kāi
huáng
zhú
shēng
dòng
āi
jùn
xíng
sān
wàn
wáng
shì
chóng
lái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逐句剖析

"瑶池阿母绮窗开":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 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阿母:西王母。

"黄竹歌声动地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 哀:悲哀。,动:震动。,黄竹歌:逸诗,也作《黄竹诗》。《穆天子传》卷五:“丙辰,天子游黄台之丘,猎于苹泽,有阴雨,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词曰‘我祖黄竹,囗员閟寒’云云。”按此借《黄竹》哀歌以寓穆王之崩。

"八骏日行三万里":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 不重来:不再来。,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神话为依托,借周穆王“不重来”的结局,暗讽唐代帝王沉迷求仙的荒诞行径。全诗以反问收束,将求仙的虚妄性推向极致,语言冷峻而寓意深刻,诗中“八骏”“瑶池”等意象既保留了神话的浪漫色彩,又隐含对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诗歌虚构了西王母盼周穆王重访而不得的情节,展现了仙境的绮丽与人间的凄楚对比。通过对周穆王未归的疑问,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求仙、妄图长生的讽刺,揭示了求仙的虚幻和不可实现,同时也寄寓了对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沉迷虚幻追求的批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依托《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与周穆王“三年复来”的约定,以神话意象构建讽刺框架。借古讽今:借周穆王“不重来”的结局,暗喻唐代帝王(如武宗、宣宗)沉迷求仙长生的荒诞,批判其荒废朝政的行径。对比:“八骏日行三万里”的神力与“不重来”的现实形成反差,尾句反问强化对帝王求仙虚妄性的质疑。

3. 分段赏析

首句“瑶池阿母绮窗开”以神话场景起笔,西王母盛装等待的场景暗含对帝王履约的期待。次句“黄竹歌声动地哀”陡然转折,借周穆王《黄竹歌》中“我徂黄竹”的哀吟,暗示其归途驾崩的史实,为“不重来”埋下伏笔。后两句“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以夸张的“八骏”神力与“不重来”的事实形成强烈反差,反问句式直指求仙的荒谬——即便拥有超越凡人的能力,帝王仍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求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梦。全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通过神话叙事实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解构,体现了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瑶池》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七言绝句。其以独特的借古讽今手法,将对晚唐统治者求仙虚妄的批判融入神话故事中,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含蓄蕴藉,虽未直接批判,却通过巧妙的对比、留白,让讽刺意味尽显。从文学地位看,它是李商隐讽刺诗的作品之一,为后人了解晚唐社会风气和文人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学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登楼》

下一篇:唐·王建《雨过山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