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既㳽㳽":东边汉江水势很大,
# 㳽㳽:一作弥弥。渐渐。
"南纪信滔滔":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
# 南纪:南方。《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水激沈碑岸":水流拍打着古时的沉碑岸,
# 沈碑岸:沈,一作沉。襄阳城西北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在县西北五里。《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波骇弄珠皋":波涛惊骇着那传说中的解佩渚。
# 珠皋:即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见了。
"含星映浅石":江水可含住漫天星光,可看得见浅处的江石,
# 含星:珠玉曰含,是说星光如玉。
"浮盖下奔涛":在船下波涛汹涌。
# 浮盖:漂在水上的船。
"溜阔霞光近":宽阔的江水霞光已接近,
"川长晓气高":江川悠长,清晨的雾气显得格外高远。
"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
# 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
"戏鸟落风毛":嬉戏的飞鸟落下了羽毛。
# 风:一作飞。
"客心既多绪":游子的心里满腹愁绪,
# 多绪:满腹愁绪。
"长歌且代劳":姑且用长歌来排遣心中的劳累吧。
# 代劳:替代。
隋唐之际史学家
李百药(564?~648),隋唐之际史学家。字重规,安平(今属河北)人。其父李德林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齐史》。李百药初仕隋朝,后归唐,入唐后历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宗正卿。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撰修《齐书》。其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言诗。他在史学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编纂了纪传体史书《齐书》。今传《李百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诗歌以行舟汉江为线索,描绘出汉江壮阔浩渺的山水画卷。诗人借“客心既多绪”点明羁旅漂泊的孤寂,又以“长歌且代劳”的豁达之语收束,将激荡江景与游子愁思相融,于壮美自然中寄寓超脱自适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这两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江上景色。“含星”句描绘出星光倒映在江水中,如同珠玉般闪烁的美妙的静景,“浮盖”句描绘船在波涛中前行,船底江水的汹涌奔流的动景,静态的星光、浅石与动态的江水、波涛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多感官描写:诗中“水激沉碑岸”至“川长晓气高”这几句运用了多感官描写来表现行旅体验。听觉层面以“激”“骇”“奔”等拟声词强化水势冲击,浪涌声如在耳畔;视觉层面则通过“含星”“霞光”“晓气”等物象,勾勒出空阔迷离的天际背景,又描摹清丽幽美的近处景物。游船在声光交织的江景中行进,令人达旦难眠,侧面烘托出彻夜观景的震撼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东流既㳽㳽,南纪信滔滔”中,“㳽㳽”形容江水充盈漫溢之态,“滔滔”强调水势浩荡奔涌之势,两词叠用既强化了汉江自东向南流动的磅礴气象,又以“南纪”(襄阳段汉江古称)点明地理方位,为后文具体江景描写奠定开阔基调。“水激沈碑岸,波骇弄珠皋”意思是水流冲击着沉碑岸,拍打着解佩渚,发出骇人的声响。“激”和“骇”两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江水汹涌、力量强大的特点,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江水拍打岸边的巨响,看到波浪翻滚的壮观场景,凸显了江水对周边环境的强烈冲击。“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中,“含星”以拟人手法写星光融入浅石,凸显江面清澈、星石辉映的静谧;“浮盖”指船篷随波起伏,“下奔涛”则反向强化浪涛自下而上的冲腾之力,一静一动间形成江面微观与宏观景象的对照。“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转向晨景:“溜阔”指平阔江面如滑润玉带,“霞光近”写朝霞似贴近水面铺展,突出视觉上的空间压缩感;“川长”延伸江流绵长之态,“晓气高”描绘晨雾升腾弥漫,以纵向空间拉伸呼应横向江景,构建空阔迷离的黎明意境。“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二句聚焦细节:“樯乌”是桅杆顶端的乌形风向标,“转轻翼”以乌翼随风转动的轻盈,侧面表现江风徐缓;“戏鸟”与“风毛”则借飞鸟嬉戏、羽毛飘落的动态,暗写气流扰动,与“樯乌”之静形成微妙互动,于宏大江景中增添生趣。尾两句“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中,“客心”直抒羁旅漂泊之思,“多绪”概括孤寂、疲惫等复杂心绪;“长歌”既是对前文江涛声的呼应,又以放歌排遣愁怀的动作收束全篇,使自然之壮与心境之郁在“代劳”二字中达成平衡,哀而不伤。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景雄浑激荡,沉郁深挚之情贯注笔端。化典入骨而无斧痕,通篇严守韵辙,以汉江浩渺烟波勾连羁旅苍茫,堪称旅行山水诗之佳作。
上一篇:唐·张九龄《答陆澧》
下一篇:唐·姚合《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