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1
sōng
kān
wéi
jiǔ
chūn
lái
niàng
duō
shān
yuǎn
xuě
xiāng
guò

译文

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逐句剖析

"松叶堪为酒":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

# 堪:可以,能够。

"春来酿几多":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

# 几多:多少,询问数量。,酿:酿酒。

"不辞山路远":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

# 远:遥远。,辞:推辞。

"踏雪也相过":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 过:意即拜访、探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陆澧》是唐代名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一说作者为朱放。以友人陆澧的饮酒邀约为主线,展现了盛唐文人雅士间真挚淳朴的友情。“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以“松叶酿酒”这一日常事物切入,既体现山居生活的简朴,又暗含友情的醇厚;采用问句形式(“酿几多”),似问非问,诙谐中透出对友人的关切与调侃,轻松自然。“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从“山路远”到“踏雪过”,通过假设性语言层层推进,凸显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与热忱。全诗以浅语写深情,通过松叶酿酒、踏雪赴约的细节,将友情的真挚与山居的闲逸完美结合,成为唐代五绝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风格与情感内核对后世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是张九龄应友人陆澧之邀,赴山中饮酒后所作。陆澧身份不详,推测为隐士或山居友人。诗题“答陆澧”表明此诗是张九龄对友人邀请的回应,以诗歌代替书信,表达对盛情的感谢。 唐代中后期,文人隐逸山林、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盛行。陆澧作为隐士,其山居生活与张九龄的仕途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山路远”“踏雪相过”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文人常以诗酒会友,诗歌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社交媒介。此诗以“饮酒”为切入点,展现友人间不拘礼节、真挚坦率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松叶酿酒”“踏雪赴约”的访友活动,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情趣,展现了友人之间不拘礼节、真挚坦率的情谊,展现了盛唐诗歌“语浅情深”的审美特质。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即使山路遥远崎岖,也要拜访友人,朋友情深,可见一斑。诗人作了一个假设:即使积雪满地,也要前往拜访。此时山中未必有积雪,诗人假设了一个难以行路的场景,在此情景下“也相过”,虚实结合,直接表明自己赴约的热切和坚定。

3. 分段赏析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松叶”作为酿酒原料,既体现山居生活的自然野趣,又暗含隐逸文化的象征(松树常喻高洁品格)。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友情与欢聚的载体,此句以“酿酒”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友人陆澧的山居邀约。“春来”点明时令,又以“酿几多”的疑问句式,营造轻松诙谐的对话氛围,凸显诗人与友人的亲密无间。通过“物象—场景—情感”的递进,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友情的纯粹融为一体,奠定全诗“淡而有味”的基调。​​“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山路”呼应前文“松叶”,勾勒出友人幽居山林的隐士形象,结句“踏雪也相过”结句语意更进一层,诗人假设了积雪满地难以行路的场景,并表示即便积雪,也要前往拜访,赴约的热情跃然纸上。此诗通过“松叶酿酒”的日常细节与“踏雪赴约”的豪迈承诺,将隐逸情趣与友情的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浅近如话,却“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承陶渊明田园诗风,又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先河。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松叶酒”为引,将抽象友情具象化为共饮、赴约等生活场景,通过“酿几多”的诙谐发问与“踏雪相过”的决然承诺,展现了中国文人“君子之交”的理想境界。友情与隐逸的交织,以酒寄情,凸显盛唐文人的精神共鸣。全诗极简的叙事与深挚的情感延续陶渊明田园意境,以清雅诗风扭转六朝绮靡,推动盛唐诗歌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小诗显示了他和雅清淡的艺术风格,不求富艳,超越当时的风气。

近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蒲仁《全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下一篇:唐·李百药《渡汉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