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ē
jiāo
xiàng
qīng
zhōng
tiān
nán
míng
jiě
tōng
yín
hàn
yīng
cái
chū
kūn
lún
biàn
便
qīng
gāo
shì
gōng
dài
xiǎo
xiān
rén
zhàn
dǒu
chá
qīng
sān
qiān
nián
hòu
zhī
shuí
zài
láo
jūn
bào
tài
píng

译文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逐句剖析

"莫把阿胶向此倾":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

#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此中天意固难明":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

#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解:能。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才出昆仑便不清":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

# 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的誓词说,黄河即使狭窄如衣带,功臣的爵禄也要传给子孙。

"仙人占斗客槎轻":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斗,喻指朝廷。

"三千年后知谁在":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

#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王嘉《拾遗记》载“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此处三千年,有意夸张。

"何必劳君报太平":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河》是晚唐诗人罗隐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开篇即以波涛汹涌、奔流不羁的黄河水为喻,暗讽当时科举制度表面光鲜却内在腐朽的本质,构思精妙。颔联通过描绘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复杂形态与浑浊不堪的水质,生动映射出官僚体系中权贵阶层借科举之名行徇私舞弊之实的丑态,寓意深远。颈联巧用典故,“王孙公子”与“鸣珂锵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世家大族世代垄断官职、操控仕途晋升的黑暗现实。尾联则以自嘲口吻,抒发了诗人面对科举制度与官场生态的极度失望与无奈之情。整首诗以雄浑奔放的笔触,对晚唐时期社会混乱、政治腐败的现实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批判与鞭挞,作品运用寓言式象征手法,意象贴切新颖,思想深刻独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政治洞察力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科举考试发展到晚唐,已腐败丛生。彼时,考试徒具形式,科场舞弊现象猖獗,致使出身寒门且为人正直的士子,即便才高八斗,也难以中举。罗隐原名罗横,自二十八岁起便投身进士科考,然而,直至五十五岁,历经十多次应试,始终名落孙山。罗隐年少时,诗名便已远扬,但其诗作常针砭腐败的朝政,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这成为他科举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罗隐不屑于攀附巴结当权者,故而屡次考试皆以失败告终。长久的挫败使他陷入绝望,愤懑之下,他将名字改为罗隐,随后返回故乡杭州,从此不再奔赴长安参加科考。这段痛苦的经历,让诗人对唐朝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彻底看透了科举的本质,于是,饱含愤懑之情写下了《黄河》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黄河》是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律诗,这首以黄河为隐喻载体的讽喻之作,通过雄浑的意象群构建,以"莫把阿胶向此倾"的奇绝开篇,辛辣犀利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晚唐政局的溃烂。

2. 写作手法

比喻:首联以胶清河浊的悖论,暗喻科举制度已沦为形式主义闹剧。阿胶本为澄清之物,却在黄河浑浊面前彻底失效,象征清流力量对科场腐败的无力匡正。颔联“才出昆仑便不清”既指黄河源头污染,更暗刺士子甫入仕途即被权贵同化的现实,将科举制度的腐朽根源暴露无遗。借古讽今:借刘邦“非刘氏不王”的分封旧制,影射晚唐门阀世族把持朝政的乱象。所谓“誓功衣带小”,实为揭露贵族特权对寒俊之士的绞杀。神话中张骞乘槎探河源遇仙的浪漫想象,被解构为“客槎轻”的黑色幽默——即便寒士有幸得遇“仙缘”,也终将被现实权力碾碎理想。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胶清河浊之悖论,暗喻科举取士之虚妄。阿胶本为澄清水质之物,然面对黄河之浑,终成徒劳。此喻直指科举制度沦为形式,纵使考官以阿胶般澄澈之心,亦难涤荡考场污浊。次句更以反语叩问,揭露当权者以曲求通之丑态,将讽喻之刃直指皇权中枢。颔联双关妙喻层层递进。“银汉”既指银河,又暗喻朝廷晋升之道;“昆仑”既是黄河源头,亦隐喻豪门渊薮。诗人揭示科举晋升非凭才学,而需如黄河般“曲折”钻营,更以昆仑雪水初流即浊,暗刺士子甫入仕途即染污浊的现实,直指科举制度从根源上已被权贵阶层把控。颈联典故对仗间暗藏机锋。上句取汉高祖“非刘氏不王”之誓,喻指门阀世族垄断爵禄;下句化用张骞乘槎探河源遇仙传说,反讽寒门士子纵使有仙槎可渡,亦难敌世家“占斗”之权。两典互映,揭露科举已成贵族游戏,寒俊之士永困龙门之外。尾联以超时空之诘问作结,将个体愤懑升华为历史虚无的终极叩问。诗人跳出个人得失,以三千年文明兴衰之尺度审视当下,既是对当权者「报太平」谎言的辛辣嘲讽,更是对整个腐朽体制的彻底绝望,余音如黄河奔雷,震彻千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黄河为经纬,织就双重隐喻——既描摹九曲奔腾的自然特征,又暗藏现实批判的锋芒。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笔法,将黄河的混沌浑浊与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完美叠印,既有振聋发聩的批判锋芒,又蕴含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全篇以惊涛拍岸之势,对晚唐社会进行血泪交织的解剖,其锋芒所指,上至庙堂权贵,下至科场积弊,皆在犀利的诗笔下无所遁形。这种将具体物象与抽象批判熔铸一炉的创作手法,不仅开创了咏史诗的新境界,更使《黄河》成为晚唐讽刺诗中的黄钟大吕,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以譬人心不可测者。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义门:起处非人所能。三四好讽刺。纪昀:三四语亦太激,然托于咏物,较胜质言。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争臣论》

下一篇:唐·白居易《秋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