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阿胶向此倾":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
#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此中天意固难明":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
#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解:能。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才出昆仑便不清":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
# 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的誓词说,黄河即使狭窄如衣带,功臣的爵禄也要传给子孙。
"仙人占斗客槎轻":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斗,喻指朝廷。
"三千年后知谁在":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
#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王嘉《拾遗记》载“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此处三千年,有意夸张。
"何必劳君报太平":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黄河》是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律诗,这首以黄河为隐喻载体的讽喻之作,通过雄浑的意象群构建,以"莫把阿胶向此倾"的奇绝开篇,辛辣犀利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晚唐政局的溃烂。
2. 写作手法
比喻:首联以胶清河浊的悖论,暗喻科举制度已沦为形式主义闹剧。阿胶本为澄清之物,却在黄河浑浊面前彻底失效,象征清流力量对科场腐败的无力匡正。颔联“才出昆仑便不清”既指黄河源头污染,更暗刺士子甫入仕途即被权贵同化的现实,将科举制度的腐朽根源暴露无遗。借古讽今:借刘邦“非刘氏不王”的分封旧制,影射晚唐门阀世族把持朝政的乱象。所谓“誓功衣带小”,实为揭露贵族特权对寒俊之士的绞杀。神话中张骞乘槎探河源遇仙的浪漫想象,被解构为“客槎轻”的黑色幽默——即便寒士有幸得遇“仙缘”,也终将被现实权力碾碎理想。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胶清河浊之悖论,暗喻科举取士之虚妄。阿胶本为澄清水质之物,然面对黄河之浑,终成徒劳。此喻直指科举制度沦为形式,纵使考官以阿胶般澄澈之心,亦难涤荡考场污浊。次句更以反语叩问,揭露当权者以曲求通之丑态,将讽喻之刃直指皇权中枢。颔联双关妙喻层层递进。“银汉”既指银河,又暗喻朝廷晋升之道;“昆仑”既是黄河源头,亦隐喻豪门渊薮。诗人揭示科举晋升非凭才学,而需如黄河般“曲折”钻营,更以昆仑雪水初流即浊,暗刺士子甫入仕途即染污浊的现实,直指科举制度从根源上已被权贵阶层把控。颈联典故对仗间暗藏机锋。上句取汉高祖“非刘氏不王”之誓,喻指门阀世族垄断爵禄;下句化用张骞乘槎探河源遇仙传说,反讽寒门士子纵使有仙槎可渡,亦难敌世家“占斗”之权。两典互映,揭露科举已成贵族游戏,寒俊之士永困龙门之外。尾联以超时空之诘问作结,将个体愤懑升华为历史虚无的终极叩问。诗人跳出个人得失,以三千年文明兴衰之尺度审视当下,既是对当权者「报太平」谎言的辛辣嘲讽,更是对整个腐朽体制的彻底绝望,余音如黄河奔雷,震彻千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黄河为经纬,织就双重隐喻——既描摹九曲奔腾的自然特征,又暗藏现实批判的锋芒。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笔法,将黄河的混沌浑浊与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完美叠印,既有振聋发聩的批判锋芒,又蕴含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全篇以惊涛拍岸之势,对晚唐社会进行血泪交织的解剖,其锋芒所指,上至庙堂权贵,下至科场积弊,皆在犀利的诗笔下无所遁形。这种将具体物象与抽象批判熔铸一炉的创作手法,不仅开创了咏史诗的新境界,更使《黄河》成为晚唐讽刺诗中的黄钟大吕,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此以譬人心不可测者。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义门:起处非人所能。三四好讽刺。纪昀:三四语亦太激,然托于咏物,较胜质言。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