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边塞的野草啊,
# 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边草":边塞的野草,
"边草尽来兵老":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
# 兵:一作“共”。,尽:死。
"山南山北雪晴":山南山北雪后放晴,
#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千里万里月明":千里万里处处月明。
# 月明:月色皎洁。
"明月":明月,
"胡笳一声愁绝":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悲苦愁绝。
# 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词。描绘了边塞边草枯萎、山南山北雪后初晴、明月普照千里万里的景象,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戍边战士因久戍边疆、年华老去而生的愁苦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烘托:“边草尽来兵老”,以边草枯萎暗示戍卒衰老,烘托其悲凉心境;“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借雪晴、月明之景,衬托戍卒与家乡相隔遥远的思乡之情。全词围绕戍卒思乡怀人主题,用边地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岭的冰雪、晴朗夜空的明月、凄凉悲切的胡笳声等景物描写,烘托出戍卒的忧愁苦闷,使情感表达更沉重有力。起兴:“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以边草起兴,用边草的枯荣暗示戍边士兵命运,借边草年年枯白,表达士兵望归不得,青春消逝的感慨,蕴含对朝廷不关心戍卒的怨怅,思乡与怨情交织。
3. 分段赏析
开篇“边草,边草”叠用,既契合词调格律,又勾勒出广袤草原之景,点明边塞荒凉的环境。“边草尽来兵老”,借边草的荣枯更迭,巧妙暗示时间的漫长流逝,戍卒在等待中从青春走向衰老,同时隐隐蕴含着对统治者漠视戍卒命运的批判,满含对戍卒的同情。中间“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对仗工整。雪晴之景描绘出边塞银白世界,“山南山北”凸显雪的覆盖范围,“晴”字为明月登场铺垫。明月皎洁,“千里万里”既写月光普照,又暗示戍边之地与家乡相距甚远,明月勾起无尽乡思。“明月,明月”的叠用,进一步强化了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仿佛思绪已借明月飘向远方。结尾“胡笳一声愁绝”,胡笳声打破思乡的遐想,将戍卒拉回现实,“愁绝”二字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戍卒极度的忧愁苦闷,点明主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于不着“思乡怀人”一词,却将这一情感主题渗透于每一句之中,凭借巧妙的景物烘托,让情感自然流淌。整首词意境深邃含蓄,将戍卒的复杂情感以一种委婉而有力的方式呈现.
# 金坛戴叔伦有《转应曲》云(略),即《调笑令》也,笔意回环,音调宛转,与韦苏州一阕同妙。
清沈雄《古今词话》
# 爽朗。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唐代吐蕃、回纥,迭起窥边,故唐人诗词,多言征戍之苦。当塞月孤明,角声哀奏,正征人十万碛中回首之时。李陵所谓“胡笳互动”、“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下一篇: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