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shòu
xiáng
chéng
wén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3
huí
fēng
qián
shā
xuě
shòu
xiáng
chéng
wài
yuè
shuāng
zhī
chù
chuī
guǎn
zhēng
rén
jìn
wàng
xiāng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逐句剖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 外:一作上,一作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 尽:全。,征人:指出征或成边的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全诗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道出不尽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780年)秋末冬初,诗人李益赴灵武投效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客居边塞期间挥毫写下传世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七言绝句。通过景物和情态的描写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似雪”实为月光下的视觉错位,“如霜”则是心理寒意的投射意象。这种“无理而妙”的笔法,形成“寒光结界”般的意境。比喻:“沙似雪”“月如霜”以非现实的比喻将沙海与月光虚化为冷色调,将边塞物理环境的苦寒与征人内心的孤寂双重叠加。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以大写意笔触勾勒出辽阔边关:极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烽燧台矗立于无垠大漠,银沙在月光下泛着冷冽光泽,恍若积雪荒原;镜头由远及近,高城之外月华如练,清辉倾泻处竟似铺就千里寒霜。诗人以反讽笔法,将黄沙漫卷本非雪原,却以"似雪"拟之;明月流照本非秋霜,偏以"如霜"喻之。这种超现实的意象并置,不仅强化了边塞苦寒的感官冲击,更暗喻戍卒内心凝结千重的孤寂冰棱——异域的苍茫与内心的荒寒,在月光与银沙的互文映照中浑然相生。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由景入情,完成意境的立体建构。夜风忽送呜咽芦笛,这穿透时空的幽咽声浪,瞬间打破死寂的边关夜幕声起处,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叠印出多重画面:烽燧台上戍卒仰首寻声的剪影,月下沙丘间无数驻足凝眸的背影,共同编织成望乡的长卷。"不知何处"四字,既写笛声飘忽难觅的空灵,更暗含征人漂泊无依的宿命感;"一夜"与"尽望"的时空延展,则将个体乡愁升华为集体性的精神苦恋——那些披衣而立的将士,目光穿透似雪沙漠与冷霜月地,在永恒的守望中,将思乡情愫凝结成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其间情景相生,意境交融,将征人眼前之景与心底之情融汇如一,读来令人心旌摇曳,肺腑俱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蕴藉宛转,乐府绝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卷十六

# 绝句李益为胜,韩翃次之。……“回乐烽前”一宁,何必王龙标、李供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起语雄壮悲切,末接便。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此首显说。

明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李君虞绝句,专以此擅场,所谓率真语,天然画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如空谷流泉,调高响逸。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耐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首二句写景,已为“望乡”二字钩魂摄魄,是争上流法,亦倒装法。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

# 高格、高韵、高调,司空侍郎所谓“反虚入浑”者。下“天山雪后海风寒”一首,佳处正同。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简端记》

# 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句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荒沙万静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李诗又有《从军北行》……意境略同。但前诗有夷宕之音,北征诗用抗爽之笔,均佳构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遣怀》

下一篇:唐·戴叔伦《调笑令·边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