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窄山将压":窄窄的城市依着壁立的山峰,
# 城窄山将压: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中载:“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此处与柳宗元所载相印证。
"江宽地共浮":满满的江水像与地面一起浮动。
# 江宽:指漓江水宽。江,指桂江、荔江。《通典》:“桂州有离水,一名桂江;又有荔水,亦曰荔江。”
"东南通绝域":东南荔江通向极远之地,
# 绝域:极远之地,此处指与桂州相接的“琼崖”,琼即今广东省琼山,崖即今海南省崖县。
"西北有高楼":西北边又有高楼矗立在空中。
# 西北有高楼:此句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成句。高楼,或指雪观楼,见《桂海虞衡志》。
"神护青枫岸":古老的青枫树藏有神灵,
# 神护青枫岸:南人风俗,枫树有神灵。据《南方草木状》:“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瘤瘿,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龙移白石湫":而在深邃的白石潭底,还游弋着巨龙。
# 白石湫:在桂林城北七十里,俗名白石潭。
"殊乡竟何祷":这偏僻的处所在祷告什么,
# 殊乡竟何祷:当时广西一带颇迷信鬼神巫卜,故此处有“殊乡竟何祷”。殊乡:异乡;他乡。祷:请求,盼望。
"箫鼓不曾休":吹箫打鼓还伴着吟颂。
#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纪行诗。描绘了桂林城窄山压、江宽地浮的独特地势,点明其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的地理位置,融入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的神话传说,还展现了当地箫鼓不停的祈祷风俗。表达了诗人对桂林奇异山水、神秘传说及独特风土人情的新奇之感与深沉思索。
2. 写作手法
夸张:“城窄山将压”,用夸张突出桂林城周边山势险峻,山仿佛要压向城池,强化城与山空间上的压迫感,展现桂林独特地势。想象:“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诗人凭借想象赋予青枫岸与白石湫神话色彩,增添桂林山水神秘氛围,让读者感受其奇幻。
3. 分段赏析
《桂林》首联“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城窄”与“山将压”描绘出桂林城空间狭窄,四周群山高耸,仿佛要压迫下来,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出一种地势险峻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江宽地共浮”则展现出江面开阔,大地仿佛与江水一同浮动,形象地勾勒出桂林山水独特的空间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桂林地理风貌的奇特。颔联“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从地理位置入手,“东南通绝域”表明桂林在交通上的重要性,可连通偏远之地,体现其作为地域连接点的特殊性;“西北有高楼”则在描绘自然景观基础上,增添人文元素,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暗示桂林不仅有独特的自然地理,还有一定的人文底蕴。颈联“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引入神话传说,诗人想象青枫岸有神明护佑,白石湫是龙移动所致,为桂林山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领略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桂林的神秘文化气息。尾联“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诗人将视角转向当地风土人情,“殊乡”点明自己身处异乡,面对当地人不停歇的箫鼓祈祷,虽不知其具体所祷何事,但这种热闹场景,让诗人深刻感受到异乡独特的文化氛围,表达出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与感慨。
4. 作品点评
《桂林》虽非李商隐的代表性诗作,却别具一格地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在写作特色上,诗人巧用夸张与想象手法,如“城窄山将压”的夸张,生动勾勒出桂林险峻地势;“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的想象,为山水披上神秘外衣,使诗歌意境丰富奇幻。语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短短四联,从地理风貌到风土人情,全方位描绘桂林。此诗价值在于,为读者呈现出唐代桂林独特的城市与人文景观,是研究古代桂林风貌及李商隐创作风格多样性的重要素材。尽管没有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其整体营造出的独特氛围与新奇视角,不失为李商隐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出他善于捕捉并刻画地域特色的能力。
# 首联不用事而工妙,次联境界阔远而含情悲壮,颇得杜意。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第四忽入思归,变化不测。
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首句状难状之景。三四高亮雄壮。五六殊乡灵怪,即下箫鼓所祷者。结句怪异之词,自伤留滞于此,浑涵不露。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字字精炼,气脉完足,直逼老杜。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落句愁在言外。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