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朝代:唐作者:张说浏览量:1
jūn
jiàn
wèi
cǎo
chuàng
zhēng
tiān
qún
xióng
xiāng
chí
zhú
zhòu
xié
zhuàng
shì
jiān
zhèn
jiē
rén
huá
liáo
rào
西
shān
yáng
sāng
hàn
màn
zhāng
chéng
guō
wéi
rén
dài
gǎi
dàn
jiàn
西
yuán
míng
yuè
zài
páng
gāo
zhǒng
duō
guì
chén
é
méi
màn​​
𥊑
gòng
huī
chén
shì
shàng
tóng
tái
chù
wéi
yǒu
qiū
fēng
chóu
shā
rén

译文

你可曾看见魏武帝当年创业争夺天下政权,群雄怨恨对立,互相争斗仇杀。白日里率领壮士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夜间则接遇词人,在华美的宫室中吟诗作赋。邺都城池曲折环绕在西山之阳,漳河两岸的树木、村庄,无边无际。雄伟的城郭化为废墟,西园也早已荒废,只剩明月依旧高悬在天边。邺都旁高大坟墓里埋着许多贵臣,他们的姬妾美女也都已化作尘土。试着登上铜雀台歌舞处,可是台上也只剩下令人悲愁的萧瑟秋风。

逐句剖析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你可曾看见魏武帝当年创业争夺天下政权,

# 天禄:天所赐予的名位,一种天命论说法,这里指帝位。,草创:事业的开创,此指初创魏的基业。,魏武:曹操,曹丕建魏朝后,尊曹操为魏武帝。

"群雄睚眦相驰逐":群雄怨恨对立,互相争斗仇杀。

# 睚眦:发怒瞪眼。,群雄:指汉末为,争夺帝位而大动干戈的军阀们。

"昼携壮士破坚阵":白日里率领壮士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

"夜接词人赋华屋":夜间则接遇词人,在华美的宫室中吟诗作赋。

# 赋华屋:在华丽的堂屋里赋诗。

"都邑缭绕西山阳":邺都城池曲折环绕在西山之阳,

# 缭绕:形容城池委曲围绕。,都邑:指三国时代魏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桑榆汗漫漳河曲":漳河两岸的树木、村庄,无边无际。

# 漳河:源出山西,流经邺城,入卫河。,汗漫:漫无边际。,桑榆:泛指邺城附近的村庄树木。

"城郭为墟人代改":雄伟的城郭化为废墟,西园也早已荒废,

# 代改:一代代地改换。,墟:住过人而现已荒废的地方。

"但见西园明月在":只剩明月依旧高悬在天边。

# 西园:即铜雀园,曹氏父子经常在此聚会赋诗。

"邺旁高冢多贵臣":邺都旁高大坟墓里埋着许多贵臣,

# 冢:坟墓。

"蛾眉𥊑睩共灰尘":他们的姬妾美女也都已化作尘土。

# 𥊑睩:明媚的目光。一作曼。,蛾眉:美好轻扬的眉毛。

"试上铜台歌舞处":试着登上铜雀台歌舞处,

# 铜台: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所建的歌舞游宴场所,在邺城西北角。

"惟有秋风愁杀人":可是台上也只剩下令人悲愁的萧瑟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邺都引》是唐代诗人张说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六句极力铺陈昔日魏武帝的雄姿与邺都的繁盛景象,后六句转而描绘今日邺都的衰败凄凉。全诗通过曹操英雄业绩及豪贵生活的今昔对比,既抒发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也感慨人世沧桑变迁;笔调开阖跌宕、气势雄浑,在悲凉基调中蕴含慷慨之气,虽隐含诗人人生失意之叹,却未显颓丧,仍透露出对前景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说在玄宗与韦后及太平公主的斗争中有定策之功,四十余岁便官至中书令,爵封燕国公,位极人臣。唐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他因统治集团内部倾轧突然失宠,贬为相州刺史。次年秋,他至邺都遗址凭吊在此创业的魏武帝曹操,感慨之下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魏武帝曹操生前草创大业、治世建功的雄姿及邺都盛景,展现其身后城郭荒废、人事凋零的沧桑变迁,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追慕与人生盛衰无常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魏武生前“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的雄豪与死后邺都“城郭为墟人代改”的凄凉形成对比,昔盛与今衰的强烈反差,突出世事沧桑与功名富贵的短暂,让黍离之悲更具冲击力。渲染:“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中,“缭绕”勾勒出邺都城邑环绕西山南麓的宏大轮廓,“汗漫”描绘出桑榆树木在漳河弯曲处茂密生长的态势。诗人通过对城邑规模与植被繁茂的刻画,渲染出邺都昔日繁荣兴旺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魏武曹操创业的辉煌功业。用典:“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句,巧用曹操铜雀台典故。典故原指曹操生前常在铜台行乐,临死遗令让妃妾、伎人定期登台对着他西陵坟墓歌舞以娱亡灵。作者在诗中写自己登上与魏武密切相关的铜雀台,昔日繁华不再,台上只剩秋风萧瑟,借铜雀台典故,将曹操生前身后的兴衰对比,触景生情,更添世事沧桑之感,委婉抒发了内心的悲愁与愤懑。承上启下:诗中“城郭为墟人代改”一句,“城郭”承接上文对曹操生前邺都“都邑缭绕”的描写,“为墟”则引出下文对魏武身后人事变迁的感慨,使前后两层从“颂其功”自然过渡到“叹其逝”,既呼应前文对曹操功绩的铺陈,又为后文抒发历史沧桑感埋下伏笔,确保全诗脉络连贯、浑然一体。烘托:“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生动展现了曹操创业之初,天下群雄虎视眈眈、激烈角逐的紧张局势。以群雄的“睚眦”作为背景,烘托出曹操叱咤风云、游刃其间的英雄气概。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对曹操生前非凡业绩的缅怀与描述,借此寄托诗人的凌云壮志。“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两句,为曹操生前的壮举营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草创”二字体现出魏武创业的艰难,一个“争”字则生动展现出曹操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古代迷信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定,而曹操却不信天命,勇于与群雄激烈角逐争夺帝位,这一“争”字将他的顽强奋斗精神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两句,以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曹操一生的文武事业。“昼”句勾勒出曹操驰骋沙场的形象,“携”字描绘出他一马当先、勇冠三军的英武气概,“破”字则表现出其无坚不摧的进攻气势,展现出“魏武挥鞭”、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将风采。“夜”句则刻画了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一面,“接”字体现了魏武礼贤下士的品格。曹操在汉末建安时期力倡“建安风骨”,带领其子及建安七子,以诗歌表现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表达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他所建的西园(铜爵园)是其父子与文士夜间宴会赋诗的地方,“夜接词人赋华屋”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当年曹操开创建安文学黄金时代的历史画面。“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面的功绩。邺都城池环绕,显示出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密布、无边无际,说明其农、林生产发达。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战乱中能开辟出这样农桑昌盛的地域实属不易,更彰显出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历史上,曹操是受争议较多的人物之一,一些持正统观念的史家往往将他视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而曾二度为相的张说,能够如此高度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独具胆识,难能可贵。同时,这一层也表达出诗人追慕魏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感情,让读者从对曹操业绩的追述中感受到诗人的理想追求。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通过曹魏时代城郭建筑如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一词承接上文“都邑”,引出下文转折,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的情景,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𥊑睩共灰尘。”二句,从邺都人事变迁的角度表现其今昔变化之大。曹魏时代的“贵臣”已入高冢作古,说明其政权支柱不复存在;魏武的众多姬妾、歌伎化为尘土,可见供其役使的社会基础也土崩瓦解。“贵臣”、美女纷纷入土,如同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历史变迁的轨迹,流露出诗人对曹操文韬武略、宏图大业付之东流的惋惜之情。结尾“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二句,为正面抒怀。“试上”二字表现出诗人欲上又犹豫的心理——人事变迁,景非昔比,诗人想登上曹操所建的铜雀台一览胜迹,又怕因“人代改”而“为墟”,引发更多惆怅。登上铜台后,果然看到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剩秋风凭吊英雄。“愁杀人”三字是饱含感情的点睛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未泯的雄心遥寄千载,体现出诗人被贬后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语言与韵律上颇具特色。其语言气势恢宏、雄健畅朗,摒弃梁陈绮丽之风,尽显刚健风骨;用韵灵活多变,全诗十二句四次换韵,节奏跌宕起伏,富有流动的音乐美感。正如林庚、冯沅君所言,《邺都引》慷慨悲壮,开创盛唐七古先河,与初唐诗风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郭云:无甚深意,却自悲感。

明诗人郭濬《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 创业之始,声势极其雄盛;改世之日,眺听不胜萧条。夫开国承统,何代无之?抚邺都而想见其奸雄之处,即老瞒有知,亦应有弑夺之悔矣。此诗从群雄争逐、壮士词人,说到贵臣娥眉同归灰尘,思致岂不深沉?似笑似悲,似置似吊耶!

明学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草创”二字,居然史笔。“昼携壮士”二句,叙得简老。

清诗人、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桂林》

下一篇:唐·皮日休《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