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táo
hóng
·
·
shàng
liǔ
yīn
yīn

朝代:元作者:杨果浏览量:3
shàng
liǔ
yīn
yīn
rén
yǐng
chéng
jìn
cháng
nián
shí
huān
huā
yǐn
dào
jīn
西
fēng
chuī
duàn
huí
wén
jǐn
xiàn
duì
yuān
yāng
fēi
cán
mèng
liǎo
huā
shēn

译文

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柳荫,人的倒影在明净的水波中映浸。经常浮现在记忆里的是年时节下花前的畅饮。到如今,夫妻离散无音信。羡慕那成双成对的鸳鸯,比翼齐飞,到蓼花深处,人却是鸳梦已残,无计重温。

逐句剖析

"碧湖湖上柳阴阴":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柳荫,

# 碧湖:碧绿的湖面上。

"人影澄波浸":人的倒影在明净的水波中映浸。

# 人影:人的倒影。

"常记年时欢花饮":经常浮现在记忆里的是年时节下花前的畅饮。

# 年时:昔年,往年。,常:经常。

"到如今":到如今,

"西风吹断回文锦":夫妻离散无音信。

# 回文锦: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因窦滔被流放到远方,思念至深,故织锦作回文《璇玑图》诗,赠给窦滔。后人以“回文锦”代指思妇寄给远方夫君的表情述怀之物。

"羡他一对":羡慕那成双成对的鸳鸯,

# 羡:羡慕。

"鸳鸯飞去":比翼齐飞,

"残梦蓼花深":到蓼花深处,人却是鸳梦已残,无计重温。

# 蓼:植物名,多生于水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是元代散曲家杨果创作的元曲小令。此曲前半部分先勾勒出江南水乡景致,由景及人,勾起主人公对往昔与爱人欢饮作乐的回忆。后半部分笔锋陡然一转,借典故暗喻如今两人劳燕分飞,音信断绝,往昔的美好如同被西风吹散的回文锦般消逝。末三句主人公羡慕鸳鸯成双成对,自己却只能在蓼花深处的残梦中回味过往,强烈地抒发了失恋女子形单影只的寂寞愁苦。​全曲巧用对比,将往昔的浓情蜜意与当下的孤寂凄凉对比,以乐衬悲,极大地增强了悲剧色彩,字里行间流淌着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哀婉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果处于金元交替的动荡年代,目睹金朝灭亡的惨痛,心中交织着亡国之悲与对元朝统治的复杂情绪。出于时局顾虑,他选择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发心绪,借创作此小令,将深沉的感慨与不满巧妙寄寓于文字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是一首元曲小令。全曲先写景后及人,将往昔的浓情蜜意与当下的孤寂凄凉对比,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哀婉情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常记年时欢花饮”,回忆转瞬即逝,“到如今”三字将思绪拉回现实,将往昔的浓情蜜意与当下的孤寂凄凉对比,以乐衬悲,极大地增强了悲剧色彩,字里行间流淌着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哀婉情思。用典:“西风吹断回文锦”一句巧用“回文锦”典故,此典故源自前秦时期,窦滔被贬流沙,其妻苏蕙思念丈夫,将对其的深情织成回文诗,绣于锦缎之上,这匹锦缎正反皆可读,被称为“回文锦”,成为古代夫妻间相思与深情的象征。“西风吹断回文锦”并非实写锦缎被风吹散,而是借典故暗喻主人公与昔日恋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断裂。作者以含蓄隐晦的方式,将内心失去爱情、无法与爱人沟通的痛苦融入典故之中。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勾勒出湖水碧绿澄澈、岸柳繁茂成荫的江南水乡图景,以乐景衬哀情,曲中主人公茕茕孑立的身影,柳荫的浓密反衬其孤寂,湖水的静谧更显内心波澜。

3. 分段赏析

这首小令开篇以写景起笔,勾勒出湖水碧绿澄澈、岸柳繁茂成荫的江南水乡图景。“碧湖”与“湖上”的重复使用,看似赘余,实则匠心独运,与“阴阴”叠词相呼应,营造出缠绵婉转的韵律美,奠定了含蓄深沉的情感基调。“人影澄波浸”一句,既凸显湖水的清透,又巧妙地将笔触从景过渡到人。“人影”的出现,引发多重联想:或是曲中主人公茕茕孑立的身影,柳荫的浓密反衬其孤寂,湖水的静谧更显内心波澜;或是采莲女的倩影,契合江南采莲的意境,为追忆往昔埋下伏笔。而将“人影”释为游人之影,则与后文“常记”自然衔接,体现触景生情之妙。由眼前柳荫下众人欢饮的场景,主人公不禁忆起往昔“对花饮”的美好时光。“对花饮”表面是赏花饮酒的雅事,结合“花”在诗词中常喻指女子的传统,可知主人公应为男子。作者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含蓄暗示,简洁地交代人物身份,尽显笔法之精妙。另一首同调《小桃红》与之立意、布局相似,却展现女性视角,两相印证,更见作者创作构思之巧妙,以简驭繁,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忆转瞬即逝,“到如今”三字将思绪拉回现实,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回文锦”蕴含着主人公与昔日恋人的相思情愫,而“西风吹断”则暗示两人关系破裂、音书断绝。作者以隐喻手法替代直白表述,既符合艺术表达的需要,又将难以言说的伤痛与惆怅委婉道出,使情感表达更具韵味,也体现出主人公不愿直面痛苦的复杂心理。由此,触景生情自然过渡到见景生感。“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将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与现实的无奈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残梦蓼花深”意蕴丰富,将“残梦”理解为鸳鸯之梦,更贴合诗意。三句围绕“鸳鸯”展开,虽因曲律分述,却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在痛苦与期待间的挣扎。羡慕鸳鸯成双入梦,既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暗含对自身孤独命运的悲叹,情感真挚而深沉,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巧妙地以景起兴,再由景及人,最终又回归于景,以湖上秀丽的风光作为人物悲惨命运与哀伤心境的鲜明反衬,诚如清代王夫之在《诗律》中所言“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全曲在情感表达上始终克制着悲哀,将痛苦深藏于心,从而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低回婉转的韵味。这种韵味及其表现手法与婉约词颇为相近,然而“到如今”“羡他一对,鸳鸯飞去”等语句又采用了曲特有的直白表述。以曲为形式,以词为笔法,这正是词曲演变时期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昔日夫妇相聚时的种种情趣描写,来烘托今日夫妇离散的痛苦悲伤。以喜村悲,悲喜强烈对比,加强了悲剧气氛,强烈地感染读者。

原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启华、潘大春《元曲名篇赏析第一册(图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如梦令·岁暮天寒时节》

下一篇:元·元无名氏《梧叶儿·秋来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