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táo
hóng
·
·
cǎi
lián

朝代:元作者:杨果浏览量:3
cǎi
lián
chuán
shàng
cǎi
lián
jiāo
xīn
yuè
líng
xiǎo
de
xiāng
féng
duì
huā
zhuó
yāo
ráo
rén
xiào
qiān
jīn
shǎo
xiū
huā
yuè
chén
luò
yàn
nèn
hún
xiāo
cǎi
lián
rén
chàng
cǎi
lián
luò
shén
xiān
shì
ruò
lián
huā
gèng
qiáng
xiē
ér
duō
qíng
jiě
fēng
liú
shì
dàn
zhuāng
nóng
qīng
pín
wēi
xiào
duān
shèng
西
shī
cǎi
lián
shàng
cǎi
lián
rén
mèn
lán
zhōu
wèn
cháng
ān
xiāng
jìn
hèn
liú
chén
cóng
bié
hòu
yīn
xìn
rén
jiān
hǎo
chù
shī
chóu
jiǔ
lìng
guǎn
cuì
méi
pín

译文

采莲船上采莲女娇媚无比,如新月凌波。记得相逢对花酌酒,那妖娆一笑,价值千金都嫌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容貌,令人销魂。采莲人唱着采莲词,好似洛浦神仙。如果比作莲花更是相似,那为什么,体态风流,风情万种。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确实比得上西施那样美。采莲湖上的采莲人,怅惘地靠在船上感叹。这里离长安路很近,恨情郎,自从别后无音信。别留恋那边好处,饮酒行令,不管我忧愁。

逐句剖析

"采莲船上采莲娇":采莲船上采莲女娇媚无比,

"新月凌波小":如新月凌波。

"记得相逢对花酌":记得相逢对花酌酒,

"那妖娆":那妖娆一笑,

"殢人一笑千金少":价值千金都嫌少。

"羞花闭月":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沉鱼落雁的容貌,

"不恁也魂消":令人销魂。

# 恁:这样。

"采莲人唱采莲词":采莲人唱着采莲词,

"洛浦神仙似":好似洛浦神仙。

# 洛浦神仙:指洛神。传说古帝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又名宓妃。

"若比莲花更强似":如果比作莲花更是相似,

"那些儿":那为什么,

"多情解怕风流事":体态风流,风情万种。

"淡妆浓抹":淡妆浓抹,

"轻颦微笑":轻颦微笑,

# 颦:皱眉。

"端的胜西施":确实比得上西施那样美。

"采莲湖上采莲人":采莲湖上的采莲人,

"闷倚兰舟问":怅惘地靠在船上感叹。

"此去长安路相近":这里离长安路很近,

"恨刘晨":恨情郎,

# 刘晨:用刘晨天台山遇仙的典故,喻指情郎。《幽明录》载,东汉人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分别和他们结亲,半年后回家,才知道已过百年。

"自从别后无音信":自从别后无音信。

"人间好处":别留恋那边好处,

"诗筹酒令":饮酒行令,

"不管翠眉颦":不管我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是元代杨果所作的一组曲子,共三首。围绕采莲女展开。第一首描绘采莲女美貌,以“新月凌波”等从静态、动态勾勒,用追忆与赞叹展现其绰约风姿;第二首继续刻画采莲女容颜,将其比作洛浦神仙,赞美其美胜西施;第三首写采莲女思念心上人又心生怨恨,心上人去长安后音信全无,她担心其流连玩乐。这组曲子格调清新,将采莲女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语言明快自然、通俗易懂,或绘形,或摹态,或传情,在元代散曲中展现出独特魅力,生动反映了民间采莲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莲曲》乃江南古老曲调,南朝时梁武帝所作《江南弄》七曲中,便有一曲《采莲曲》,其源出民间,在南朝颇为盛行。后世以此为题的诗词众多,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便是其中典型。于民间传唱时,《采莲曲》不仅有采莲女独唱,还衍生出岸上之人以“踏歌”应和的形式。杨果历经金元两朝,金初科举得中并任官职。金亡五年后,经人举荐再度出仕。他著有十一支《小桃红》曲子,其中八支收录于《阳春白雪》,无题;三支见于《太平乐府》,题作“采莲女”。此组曲子创作于元代早期,确切时间已难以考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三首《越调・小桃红・采莲女》,体裁为元散曲小令。题材围绕采莲女,从不同角度展现其生活与情感。第一首描绘采莲女外在美貌,借相逢场景和精妙夸赞之词,凸显其风姿绰约;第二首进一步渲染采莲女容颜绝美,将其比作洛浦神仙,称其胜过莲花、西施,展现其超凡之美;第三首深入采莲女内心,写她思念去长安后音信全无的心上人,由爱生恨,担忧其沉迷玩乐,体现出采莲女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整体通过对采莲女的刻画,展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片段与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白描:第一首中“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仅用“新月”状眉、“凌波”写步,便活画出采莲女的绰约姿态,一静一动间尽显柔美灵动;第三首“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以“闷倚兰舟”四字简洁刻画采莲女的神态动作,“闷”字传递出怅惘无奈的心绪,“倚”字勾勒出慵懒无力的情态,无需过多修饰,便将人物因思念心上人而神伤的模样跃然纸上。这种白描手法,以极简之笔捕捉典型细节,既保留了生活的真实性,又让读者能直观感受人物的风貌与情感,使画面具有感染力。比喻:“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把采莲女比作洛浦神仙,又言其美胜过莲花,生动形象地突出采莲女的绝美容颜。用典:“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引用刘晨的典故,借刘晨入天台遇仙女后滞留不归的故事,表达采莲女对心上人去长安后音信全无的担忧,害怕他流连繁华、乐而忘返。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曲子对采莲女的美貌进行了细腻描绘。开篇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采莲女的形象。“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以“新月”静态地描绘出采莲女细长的眉,用“凌波”动态地展现其小巧的脚,动静结合,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展现得形神兼备。随后,作者追忆往昔与美人对花饮酒的美好场景,以“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不用直白的溢美之词,而是借“千金”来侧面烘托女子的娇艳动人。“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进一步渲染其花容月貌,将女子美貌与自然中的花、月、鱼、雁相类比,避免刻板,生动凸显采莲女的美丽娇媚。在湖上采莲的背景中,人与自然相融,一个清丽灵动的采莲女形象跃然眼前。第二首曲子塑造出一位容颜华丽的采莲女。“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几句便刻画出采莲女的绝美容颜。她摇船轻歌而来,如洛浦神仙般风姿绰约。她体态轻盈似鸿雁惊飞,身姿柔美如游龙嬉戏;容颜光彩如秋菊绽放,青春繁茂似春松蓬勃。“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她姿态优雅,明艳动人,无论淡妆浓抹,颦笑之间皆风情万种,美胜西施。此曲通过正面赞美与侧面烘托,将采莲女的绝世容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文辞明快清丽,让人对采莲女的美浮想联翩。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视角,抒发了她对心上人的复杂情感。“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点明地点与人物。采莲女虽身处湖光莲影间,却心不在焉,“闷倚兰舟”。“闷”字渲染出她怅惘无奈的心绪,“倚”字更烘托出其惆怅慵懒之态。她暗自感慨长安路途遥远,“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原来她思念着远在长安的恋人,久无音信让她的爱恋掺杂着愁苦怨恨。借用刘晨典故,暗示她担心恋人在繁华处乐而忘返。“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她忧虑心上人在外面吟诗作乐,忘却了家中为他愁眉不展的自己。此曲用白描手法细腻刻画采莲女心理,前半部分着重表现其惆怅寂寞,后半部分由爱生恨,情感起伏自然。曲中口语运用恰当,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生动塑造出人物形象与性格。总体来看,前两曲似男子对女子的吟唱,在男子眼中,采莲女美若洛浦神女、西施,令人魂牵梦绕。后一曲似女子的倾诉,借刘晨指代恋人,怨其离去后音信全无,沉迷长安的繁华玩乐,不顾自己的相思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果这组曲子,仍可见出词向曲过渡的痕迹,风格较为典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姬翼《太常引·满山风物一溪云》

下一篇:元·元好问《水调歌头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