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船上采莲娇":采莲船上采莲女娇媚无比,
"新月凌波小":如新月凌波。
"记得相逢对花酌":记得相逢对花酌酒,
"那妖娆":那妖娆一笑,
"殢人一笑千金少":价值千金都嫌少。
"羞花闭月":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沉鱼落雁的容貌,
"不恁也魂消":令人销魂。
# 恁:这样。
"采莲人唱采莲词":采莲人唱着采莲词,
"洛浦神仙似":好似洛浦神仙。
# 洛浦神仙:指洛神。传说古帝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又名宓妃。
"若比莲花更强似":如果比作莲花更是相似,
"那些儿":那为什么,
"多情解怕风流事":体态风流,风情万种。
"淡妆浓抹":淡妆浓抹,
"轻颦微笑":轻颦微笑,
# 颦:皱眉。
"端的胜西施":确实比得上西施那样美。
"采莲湖上采莲人":采莲湖上的采莲人,
"闷倚兰舟问":怅惘地靠在船上感叹。
"此去长安路相近":这里离长安路很近,
"恨刘晨":恨情郎,
# 刘晨:用刘晨天台山遇仙的典故,喻指情郎。《幽明录》载,东汉人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分别和他们结亲,半年后回家,才知道已过百年。
"自从别后无音信":自从别后无音信。
"人间好处":别留恋那边好处,
"诗筹酒令":饮酒行令,
"不管翠眉颦":不管我忧愁。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三首《越调・小桃红・采莲女》,体裁为元散曲小令。题材围绕采莲女,从不同角度展现其生活与情感。第一首描绘采莲女外在美貌,借相逢场景和精妙夸赞之词,凸显其风姿绰约;第二首进一步渲染采莲女容颜绝美,将其比作洛浦神仙,称其胜过莲花、西施,展现其超凡之美;第三首深入采莲女内心,写她思念去长安后音信全无的心上人,由爱生恨,担忧其沉迷玩乐,体现出采莲女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整体通过对采莲女的刻画,展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片段与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白描:第一首中“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仅用“新月”状眉、“凌波”写步,便活画出采莲女的绰约姿态,一静一动间尽显柔美灵动;第三首“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以“闷倚兰舟”四字简洁刻画采莲女的神态动作,“闷”字传递出怅惘无奈的心绪,“倚”字勾勒出慵懒无力的情态,无需过多修饰,便将人物因思念心上人而神伤的模样跃然纸上。这种白描手法,以极简之笔捕捉典型细节,既保留了生活的真实性,又让读者能直观感受人物的风貌与情感,使画面具有感染力。比喻:“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把采莲女比作洛浦神仙,又言其美胜过莲花,生动形象地突出采莲女的绝美容颜。用典:“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引用刘晨的典故,借刘晨入天台遇仙女后滞留不归的故事,表达采莲女对心上人去长安后音信全无的担忧,害怕他流连繁华、乐而忘返。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曲子对采莲女的美貌进行了细腻描绘。开篇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采莲女的形象。“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以“新月”静态地描绘出采莲女细长的眉,用“凌波”动态地展现其小巧的脚,动静结合,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展现得形神兼备。随后,作者追忆往昔与美人对花饮酒的美好场景,以“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不用直白的溢美之词,而是借“千金”来侧面烘托女子的娇艳动人。“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进一步渲染其花容月貌,将女子美貌与自然中的花、月、鱼、雁相类比,避免刻板,生动凸显采莲女的美丽娇媚。在湖上采莲的背景中,人与自然相融,一个清丽灵动的采莲女形象跃然眼前。第二首曲子塑造出一位容颜华丽的采莲女。“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几句便刻画出采莲女的绝美容颜。她摇船轻歌而来,如洛浦神仙般风姿绰约。她体态轻盈似鸿雁惊飞,身姿柔美如游龙嬉戏;容颜光彩如秋菊绽放,青春繁茂似春松蓬勃。“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她姿态优雅,明艳动人,无论淡妆浓抹,颦笑之间皆风情万种,美胜西施。此曲通过正面赞美与侧面烘托,将采莲女的绝世容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文辞明快清丽,让人对采莲女的美浮想联翩。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视角,抒发了她对心上人的复杂情感。“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点明地点与人物。采莲女虽身处湖光莲影间,却心不在焉,“闷倚兰舟”。“闷”字渲染出她怅惘无奈的心绪,“倚”字更烘托出其惆怅慵懒之态。她暗自感慨长安路途遥远,“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原来她思念着远在长安的恋人,久无音信让她的爱恋掺杂着愁苦怨恨。借用刘晨典故,暗示她担心恋人在繁华处乐而忘返。“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她忧虑心上人在外面吟诗作乐,忘却了家中为他愁眉不展的自己。此曲用白描手法细腻刻画采莲女心理,前半部分着重表现其惆怅寂寞,后半部分由爱生恨,情感起伏自然。曲中口语运用恰当,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生动塑造出人物形象与性格。总体来看,前两曲似男子对女子的吟唱,在男子眼中,采莲女美若洛浦神女、西施,令人魂牵梦绕。后一曲似女子的倾诉,借刘晨指代恋人,怨其离去后音信全无,沉迷长安的繁华玩乐,不顾自己的相思之苦。
# 杨果这组曲子,仍可见出词向曲过渡的痕迹,风格较为典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