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声断凤凰楼":在她居住的小楼上,再不闻玉箫吹响,
# 凤凰楼:女子闺楼,对女子居楼的美称。,玉箫声断:据刘向《列仙传》载,秦时有一萧史,擅长吹箫,其箫声甚至能将孔雀、白鹤等吸引过来。当时,秦穆公女儿弄玉也喜欢吹箫,与其结为夫妇。秦穆公建造了凤凰楼给他们居住。婚后,二人每日吹箫,竟将凤凰都吸引了过来。后来二人皆随凤凰而去。
"憔悴人别后":自从与心上人分手后,她已憔悴得不成模样。
"留得啼痕满罗袖":衣袖上留下了泪痕千行。
"去来休":她在楼上走来走去,
# 休:语末助词,无义。
"楼前风景浑依旧":楼外依然是旧时的风光。
# 浑:完全。
"当初只恨":只恨当初它们太冷漠无情,
"无情烟柳":不懂得把他的坐船牢牢系住,
"不解系行舟":让他不能启程。
# 不解:不懂。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题材的元代小令,作者通过描绘玉箫声断、憔悴之人、啼痕满袖等景象,以及楼前依旧的风景和烟柳不解系舟的感慨,表达了离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离别后的孤寂落寞,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怨恨。
2. 分段赏析
“玉箫声断凤凰楼”一句营造出哀伤孤寂的氛围。“玉箫声断”描绘出曾经在凤凰楼上悠扬的箫声突然停止的画面,“玉箫”这一意象常与美好、浪漫相关联,而“声断”则意味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或中断,暗示着某种情感的终结。“凤凰楼”点明了地点,凤凰楼往往象征着繁华与欢乐之所,如今箫声断绝,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此句通过声音的戛然而止,为全曲奠定了哀伤、孤寂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繁华不再、美好消逝的惆怅情绪。“憔悴人别后”一句刻画了离人形象与状态。“憔悴”一词直接描绘出人的精神萎靡、面容消瘦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在经历离别后的痛苦与煎熬。“别后”明确了这种状态的起始点,强调了离别是导致主人公憔悴的原因。此句将人物的情感与外在形象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离别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进一步深化了全曲的哀伤氛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留得啼痕满罗袖”一句细腻描绘人物情态。“啼痕”即眼泪留下的痕迹,“满罗袖”则强调眼泪之多,已经浸湿了衣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在离别后的极度悲伤,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体现出其内心的痛苦之深。“留得”二字有一种无奈和感慨的意味,暗示着主人公只能任由悲伤的情绪肆意蔓延,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此句通过对人物情态的细致刻画,将主人公的哀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离别的痛苦。“去来休”一句表达复杂情感。“去来”有离去、归来的意思,“休”在这里可理解为罢了、算了吧。此句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可能是主人公在经历了离别的痛苦后,想要放下过去,不再纠结于离别之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明知离别的痛苦无法轻易消除,却只能强自劝解自己。这种矛盾的情感通过这简短的一句表达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楼前风景浑依旧”一句运用对比手法。“楼前风景”点明了观察的对象是主人公所处之地——凤凰楼前的景色,“浑依旧”则强调景色没有任何变化,依然如旧。这与主人公因离别而憔悴、痛苦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离别给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强化了全曲的哀伤氛围。“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一句借景抒情。“当初”点明时间,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只恨”直接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感——怨恨。“无情烟柳”将烟柳拟人化,赋予其“无情”的特质,烟柳本是自然之物,没有情感,但在主人公眼中,它们却成了导致自己与情人分离的“罪魁祸首”。“不解系行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怨恨之情,主人公埋怨烟柳不懂得系住远行的船只,阻止情人的离去。实际上,烟柳本就无此能力,这只是主人公内心痛苦的一种宣泄。此句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主人公对离别的怨恨和对情人的眷恋之情表达得委婉而深沉,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 此曲写寻明白晓畅,写尽妇思游子的题目也不见何新意。唯最后三句将离别之苦转嫁到“无情烟柳”身上,怪它当初不懂罢将吁船拴住,似为前人所末道。从一般地埋怨自己移恨到无情物身上,平添一点小情趣。”
现代原文学艺术出版社社长黄克《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元曲精选》
下一篇:元·王吉昌《老君吟 八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