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táo
hóng
·
·
mǎn
chéng
yān
shuǐ
yuè
wēi
máng

朝代:元作者:杨果浏览量:3
mǎn
chéng
yān
shuǐ
yuè
wēi
máng
rén
lán
zhōu
chàng
cháng
xiāng
féng
ruò
shàng
sān
xiāng
yún
wàng
duàn
kōng
chóu
chàng
měi
rén
xiào
dào
lián
huā
xiāng
qíng
duǎn
ǒu
cháng
cǎi
lián
rén
cǎi
lián
liǔ
wài
qīng
zhōu
guò
guǎn
yuān
yāng
mèng
jīng
yǒu
rén
shàng
jiāng
lóu
shāng
xīn
chàng
nán
cháo
jiù
lèi
hén
duō

译文

水上升起的烟雾弥漫了全城,月亮若明若暗,依稀有美人斜倚在兰舟的船榜上低唱。曾记得我们在若耶溪畔相遇。隔着乘风破浪的三湘,望穿了碧水云天也只是白白地失望。美人笑着说:我们就像莲花,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情思却像藕丝那样长。采莲女唱着采莲歌,荡着轻舟缓缓地行进在柳外.夜晚惊到别人鸳鸯梦,那有如何?有人独自到江边的楼上睡觉,伤心了不要唱,南朝的旧曲,思亲、亡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

逐句剖析

"满城烟水月微茫":水上升起的烟雾弥漫了全城,月亮若明若暗,

# 微茫:若明若暗,模糊不清。,烟水:指水上升起的如烟雾气。

"人倚兰舟唱":依稀有美人斜倚在兰舟的船榜上低唱。

# 兰舟:兰林木做的船。后用作对船的美称。

"常记相逢若耶上":曾记得我们在若耶溪畔相遇。

# 若耶:溪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于此浣沙,又名浣沙溪。

"隔三湘":隔着乘风破浪的三湘,

# 三湘:湖南漓湘、蒸湘、潇湘三水的合称。也泛指湘江流域一带。

"碧云望断空惆怅":望穿了碧水云天也只是白白地失望。

# 惆怅:失望伤感。

"美人笑道":美人笑着说:

"莲花相似":我们就像莲花,

"情短藕丝长":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情思却像藕丝那样长。

# 丝:谐为“思”。

"采莲人和采莲歌":采莲女唱着采莲歌,

# 和:应和;跟着唱。

"柳外轻舟过":荡着轻舟缓缓地行进在柳外.

# 轻舟:小船。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晚惊到别人鸳鸯梦,

"夜如何":那有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有人独自到江边的楼上睡觉,

# 卧:睡倒,躺或趴。,江楼:江边的楼台。

"伤心莫唱":伤心了不要唱,

"南朝旧曲":南朝的旧曲,

# 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乐府曲《玉树后庭花》。

"司马泪痕多":思亲、亡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

# 司马泪痕: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思亲之泪,亡国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是元代散曲家杨果创作的越调小令。全曲通过上下两片,写男子在朦胧月夜中倚舟追忆若耶溪畔与采莲女的初遇,上片描绘水月迷濛之夜,男子倚舟追忆与采莲女在若耶溪畔的初逢,却被三湘山水阻隔,空留怅惘;女子以“莲花”自喻,借“藕丝”暗指情思绵长。下片写采莲歌声惊醒梦中人,引出独卧江楼者对故土的思念,化用南朝旧曲与白居易“司马青衫”典故,将个人相思与家国兴亡之叹交织。作品情景交融,把男女恋情、故土之思、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虚实结合,词语双关,在婉约中含蓄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历史沉思,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果是元代初期重要的散曲作家,早年曾在金朝出仕。金亡后,他转而效力元朝,仕途颇为顺遂,官职逐步升迁。随着境遇改善,其散曲创作中流露的情绪也渐趋明朗。这首《小桃红》正是他在元朝为官期间所作,据考证约成曲于1260年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朦胧月夜、水波烟雾、兰舟轻唱的画面,融入人物内心的思念与惆怅,如“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将环境氛围与人物情感自然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情感更加真切动人。比喻:如“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用“莲花”比喻女子自身之美,用“藕丝”比喻情意绵长,将内心情思具体化,使抽象的情感具象生动,富有诗意和美感。

2. 分段赏析

该小令上片描写月夜烟波之景。开篇两句“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一幅朦胧幽静的画面渐次展开。作者以“烟水”与“微茫”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水天一色、月色迷离的夜晚氛围,表现出淡远、空灵的意境。此时,一位采莲女子倚舟而歌,歌声低回,情致缠绵,仿佛从梦境中传来,亦真亦幻。“倚”字刻画出人物慵懒姿态,“唱”字暗示歌声承载着心事,为下文回忆埋下伏笔。“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她与男子曾“相逢若耶上”,但如今却“隔三湘”,山水阻隔,只剩无尽相思。“碧云望断”夸张手法强化望眼欲穿的惆怅。末句“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中,“莲花”喻指女子容貌,“情短”与“藕丝长”形成对比,“丝”谐音"思",以藕丝绵长暗喻相思不绝。借物寓情,细腻动人,将缠绵不绝的情意表现得极为生动。下片转为写梦醒之后的孤寂现实。“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轻舟过”,采莲人的歌声飘过水面,惊破梦中人与旧情重逢的幻梦。“柳外轻舟过”的“过”字描写动态场景,与上片静态画面形成对比。“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借“鸳鸯”象征美满爱情,“惊破”暗示现实对理想的冲击。一声“夜如何”道尽寂寞无依。“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一句,“伤心莫唱”直抒胸臆,“南朝旧曲”暗指南陈后主亡国之音,“司马泪痕”化用白居易典故,引出亡国之悲、家国之思。全曲情景交融,以荷花藕丝寄相思之情,又借梦破与旧曲引出沉痛的历史情感,将个人情爱与故国情怀巧妙结合,含蓄深婉而情意悠长。

3. 作品点评

该曲篇幅虽短,却蕴含丰富内容,得益于其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使全篇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深度与表现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歌颂男女恋情的曲子,表达了两人深厚的感情,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现代学者许渊冲《许渊冲文集·元曲三百首汉译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陈秀民《湘乡道中》

下一篇:元·揭傒斯《衡山县晓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