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táo
hóng
·
·
cǎi
lián
shàng
zhào
chuán
huí

朝代:元作者:杨果浏览量:2
cǎi
lián
shàng
zhào
chuán
huí
fēng
yuē
xiāng
qún
cuì
shù
háng
lèi
wàng
jūn
guī
róng
kāi
jìn
xiāo
wǎn
liáng
duō
shǎo
hóng
yuān
bái
chù
shuāng
fēi

译文

采莲后拨转船头从湖上返回,风儿吹裹着身体翻动着翠绿的湘裙。忽然听人弹奏一曲琵琶,竟然泪水涟涟,盼望着远方的人归来,可芙蓉花都凋谢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夜晚天气转凉,鸳鸯、白鹭哪儿不是成双成对地飞!

逐句剖析

"采莲湖上棹船回":采莲后拨转船头从湖上返回,

# 棹船:方言,即划船、撑船。棹,本指船桨,此处用为动词。

"风约湘裙翠":风儿吹裹着身体翻动着翠绿的湘裙。

# 风约湘裙翠:风吹拂着翠色的湘裙,紧紧地裹住下肢。风约:犹风掠、风拂。约,卷曲貌。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湘裙,以湘地丝织品做成的裙。

"一曲琵琶数行泪":忽然听人弹奏一曲琵琶,竟然泪水涟涟,

"望君归":盼望着远方的人归来,

# 望君归:盼望丈夫归来。

"芙蓉开尽无消息":可芙蓉花都凋谢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

# 芙蓉开尽:指时序已到秋季。芙蓉,荷花的别名。谐音“夫容”,一语双关。

"晚凉多少":夜晚天气转凉,

# 多少:偏义复词,义偏在多。

"红鸳白鹭":鸳鸯、白鹭

"何处不双飞":哪儿不是成双成对地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是金代末年至元代初年散曲家杨果所作的一首小令。此作是一支以少妇思念远方之人为主题的抒情短曲,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对远行情人的深切怀念,勾勒出一位姿态柔美的思妇形象。全曲注重情与景的交融互渗,结尾以景收束,余韵绵长。杨果是从金入元的散曲创作者,因这一时期的散曲刚刚从乐府民歌与宋代词体演变发展而来,故这首小令带有显著的民歌与宋词风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果一生横跨金元两朝,金初时曾考中科举、入仕为官。金朝灭亡五年后,他经人推荐进入元廷任职。这支小令约创作于金朝覆灭后、杨果正式出仕元朝之前(大约1234至1239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对远行情人的深切怀念,勾勒出一位姿态柔美的思妇形象。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以成双成对的鸳鸯、白鹭自由嬉戏的欢快场景,反衬采莲女独守空闺、望眼成空的孤寂。鸟类的“双飞”与人的“独归”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其相思无望的悲凉。互文:“红鸳白鹭”为互文,指红白相间的鸳鸯与鹭鸶。以色彩(红与白)与类别(鸳鸯与白鹭)的对称,强化了“双宿双栖”,用以与前文女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反衬。情景交融:“采莲湖上棹船回”​​采莲场景本应充满生机,但“棹船回”的“回”字暗含归途的落寞,暗示欢愉的采莲活动已结束,徒留空虚。对比:“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琵琶声”与“无消息”​​琵琶曲的缠绵悱恻与“君归无期”的绝望形成情感落差,凸显相思之苦。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以侧面描写勾勒思妇情态:她摇船返航,湘绫制成的翠绿裙裾被晚风吹得翻卷飘拂。这两句中,思妇轻盈的外在姿态与内心的孤寂情绪悄然形成对照。随后“一曲琵琶”三句,集中刻画思妇的深切思念。“一曲琵琶数行泪”是特写:本欲借琵琶曲排遣愁绪,曲终却更添伤怀,泪水不觉滑落。“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则补叙落泪缘由,对良人归期的热切期盼,与音信全无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芙蓉开尽”意蕴丰厚:其一,荷花凋零结莲,暗示已至深秋,可见思妇等待之久;其二,良人出行或曾约秋归,如今“无消息”,足见归期屡误;其三,莲花结子与思妇形单影只形成隐微对照。层层递进,将念远之切与现实失落的心理落差写得细腻幽微。结尾“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直抒胸臆,以红鸳白鹭的双栖反衬思妇的形单影只。“红鸳白鹭”互文见义,指红白相间的鸳鸯与鹭鸶。此时抒情视角转向思妇内心,深秋的凉意与眼中秋色(红白相映)形成通感交织,天气的微凉与心理的孤寂更层层递进,强化了孤独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全曲以景作结,余韵悠长,更能引发读者遐想与深思,这也是诗词(尤其是词)营造意境的常见手法。因此这首小令亦体现出杨果散曲“以词为曲”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支写少妇忆远的抒情小曲,既显示出文人高雅典丽的艺术修养,又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它富于感情美……这支小令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因而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中国韵文学会原会长羊春秋

# 贯云石《阳春白雪·序》:“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太和正音谱》云:“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平熟盖指其音调,芳妍则其词采。西庵采莲女计十一首,右举二首(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写采莲女之情思,柔媚悠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 二曲(指《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与《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皆写离人相思之情。……音乐的穿插其间,更增无限凄凉,且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之韵致。杨果这组曲子,仍可见出词向曲过渡的痕迹,风格较为典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丁鹤年《樊口隐居(为武昌李均玉作)》

下一篇:元·钱惟善《西湖竹枝词(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