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gōng
·
·
duān
zhèng
hǎo
·
·
yún
tiān

朝代:元作者:王实甫浏览量:3
yún
tiān
huáng
huā
西
fēng
jǐn
běi
yàn
nán
fēi
xiǎo
lái
shuí
rǎn
shuāng
lín
zuì
zǒng
shì
rén
lèi

译文

碧蓝天空飘荡着几片白云,凋零的黄花铺满大地,秋风一阵接着一阵,北来的大雁往南方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么红?一定是离别之人的血泪。

逐句剖析

"碧云天":碧蓝天空飘荡着几片白云,

# 碧云天:“碧云天”两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词句:“碧云天,黄叶地。”

"黄花地":凋零的黄花铺满大地,

"西风紧":秋风一阵接着一阵,

"北雁南飞":北来的大雁往南方飞去。

"晓来谁染霜林醉":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么红?

# 霜林醉:形容经霜的树叶像醉酒一样颜色发红。

"总是离人泪":一定是离别之人的血泪。

# 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化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句:“点点是,离人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端正好·碧云天》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一折,是崔莺莺送别张生途中所唱。这支曲子以“碧云天,黄花地”起兴,通过暮秋景物的铺陈,将离愁别绪融入天地风物之中。短短二十五字间,天光云影、北雁南飞、霜林醉染等意象次第展开,既勾勒出深秋时节的苍茫画卷,又暗合人物内心的凄楚缠绵。 曲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尤为精妙,以设问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无情的霜林仿佛也为离别所染。这种移情于景的表现方式,既拓展了意境深度,又强化了情感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

王实甫(1260?~1336?),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他的剧作大多以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为题材,风格秀美,细腻委婉,其中《西厢记》尤为出色。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一说关汉卿作)《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乃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于元贞、大德年间的著名杂剧。该剧第四本第三折主要演绎“长亭送别”的经典情节:贫寒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相爱,却因门第悬殊遭老夫人阻拦。为成就美满姻缘,张生必须赴京赶考。临别之际,崔莺莺将张君瑞送至十里长亭。这段“端正好”正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所吟唱的感人曲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介绍了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借崔莺莺之口描绘的秋日离别场景:碧空如洗、黄花遍地、西风萧瑟、北雁南迁,以景衬情。表达了崔莺莺与张生新婚即别、被迫分离的凄苦心境,以及她对爱情的真挚与离别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秋景衬离情,开篇“碧云天,黄花地”以明艳秋色反衬别绪,云天之阔更显离人孤寂。化用:“总是离人泪”这一表述巧妙呼应了《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意象,以晶莹泪滴比拟花瓣上的晨露。诗人将梨花的含蓄姿态,通过露珠折射出离人的哀愁,使自然景物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这种艺术手法既展现了花枝带露的娇羞之态,又暗含了人物内心的缠绵情思,实现了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3. 分段赏析

《端正好·碧云天》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曲目,生动展现了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凄美心境。开篇“碧云天,黄花地”以范仲淹词句为基,勾勒出暮秋晴空与遍地菊花的明艳景象,却暗藏离愁别绪。“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自然意象,既点明时节特征,又以萧瑟秋风、南迁大雁烘托离人怅惘。“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尤为精妙,表面写秋霜染红枫林的自然景观,实则借“醉”字将离人血泪与枫叶殷红巧妙勾连——这并非客观写实,而是以“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的艺术手法,将主人公炽烈情感投射于外物,创造出“情辞相称”的戏剧效果。“总是离人泪”的点睛之笔,既回应前文设问,又将霜林醉态归因于离愁,使景语皆成情语。全曲通过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等意象的组合,构建出寥廓而黯然的意境,其中“染”“醉”二字尤见锤炼功力:使无形离愁具象可感,更显离人肝肠寸断之态。这种“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化用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曲词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历来被誉为呕心沥血之作。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人和《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好问《别程女》

下一篇:元·侯善渊《洞天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