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ér
·
·
xué
liú
líng
chā

朝代:元作者:王实甫浏览量:3
xué
liú
líng
chā
xué
tóu
jiāng
qiě
zuò
fàn
guī
rào
tān
hóng
liǎo
guò
liǎng
àn
qīng
jiāng
zhè
xiǎo
xiǎo
chuán
ér
zhào
jiāng
guò
jīng
háng
ōu
zhè
děng
wàng
yōu
guī

译文

我也不效仿刘伶带着铁锹。也不效仿屈原投身汨罗江。暂且就做那像范蠡一样归隐太湖的人。驾着小船绕过那一片生长着红蓼的河滩。穿过两岸长满青青香蒲的水域。(对着)渔夫。让他把我这小小的船儿划过去。惊起了那几行在水面上栖息的鸥鹭。像这样快乐得足以忘掉所有忧愁。又何必再想着去别的地方呢。

逐句剖析

"也不学刘伶荷锸":我也不效仿刘伶带着铁锹。

"也不学屈子投江":也不效仿屈原投身汨罗江。

"且做个范蠡归湖":暂且就做那像范蠡一样归隐太湖的人。

"绕一滩红蓼":驾着小船绕过那一片生长着红蓼的河滩。

"过两岸青蒲":穿过两岸长满青青香蒲的水域。

"渔夫":(对着)渔夫。

"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让他把我这小小的船儿划过去。

"惊起那几行鸥鹭":惊起了那几行在水面上栖息的鸥鹭。

"似这等乐以忘忧":像这样快乐得足以忘掉所有忧愁。

"胡必归欤":又何必再想着去别的地方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紫花儿序》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元曲小令。开篇“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以否定句式起笔,明确摒弃刘伶纵酒放诞、屈子投江殉国的人生选择;转而以“且做个范蠡归湖”点明主旨,表达对范蠡归隐湖山生活的向往。“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渔夫。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惊起那几行鸥鹭”数句,描绘出泛舟穿行于红蓼青蒲间,惊起鸥鹭的悠然画面,将渔夫闲适的生活场景细腻勾勒,充满田园野趣。结句“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直抒胸臆,强调沉浸于自然之乐便可忘却烦忧,无需再寻觅他途。全曲以简洁直白的语言,通过否定与肯定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远离尘世、归隐自然的理想追求,风格质朴洒脱,于清新自然的意象中传递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

王实甫(1260?~1336?),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他的剧作大多以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为题材,风格秀美,细腻委婉,其中《西厢记》尤为出色。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一说关汉卿作)《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两句以否定句式开篇。“刘伶荷锸”典出刘伶纵酒佯狂,命仆人荷锸相随,言“死便埋我”,代表着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屈子投江”则象征着为理想献身的悲壮抉择。作者连用两个“不学”,明确表达了对这两种极端人生方式的摒弃,为后文的情感抒发蓄势,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且做个范蠡归湖”一句以肯定语气转折,亮明主旨。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成为古代文人眼中功成隐退的典范。“且做个”三字语气坚定,表明作者决心效仿范蠡,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直白道出,成为全曲情感的核心转折点。“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两句转入对归隐场景的描绘。“红蓼”与“青蒲”色彩鲜明,一红一青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植物景观;“绕”和“过”两个动词,生动展现出小船穿行于滩岸之间的悠然动态,营造出宁静优美、充满诗意的画面,以景衬情,暗含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与享受。“渔夫。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两句似与渔夫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前句单字“渔夫”,简洁有力地引出行为主体;后句“棹将过去”以口语化表达,描绘出渔夫驾船前行的画面,语言质朴自然,拉近读者与场景的距离,将归隐生活的闲适具象化,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惊起那几行鸥鹭”一句以动态描写打破静谧。小船划行打破水面平静,惊飞几行鸥鹭,“惊起”二字赋予画面动感,与前文静态的植物景观形成对比,增添画面的生机与趣味,同时以鸟的惊飞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两句直抒胸臆作结。“乐以忘忧”高度概括归隐生活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让人忘却尘世烦恼;“胡必归欤”以反问强化语气,意为不必再寻求其他归宿,直接表达出作者沉浸于归隐之乐的豁达心态,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弘范《越调·天净沙·梅梢月》

下一篇:元·元好问《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