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huā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huā
jiāng
rén
gòng
xiào
wài
fán
zhī
sòng
lín
jiāng
zhái
qiáng
ài
kuī

译文

树上的鲜花如同锦绣终日与人欢笑快乐无忧,繁密的花枝伸出篱笆,宋玉的住宅在临江府,虽然隔一道低矮的院墙,宋玉却无心窥视。

逐句剖析

"花将人共笑":树上的鲜花如同锦绣终日与人欢笑快乐无忧,

# 将:与。

"篱外露繁枝":繁密的花枝伸出篱笆,

"宋玉临江宅":宋玉的住宅在临江府,

# 临江宅:宋玉故居。在江陵(今四川江陵)城北三里。,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墙低不碍窥":虽然隔一道低矮的院墙,宋玉却无心窥视。

# 墙低不碍窥: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赋序写东家之女十分佳丽,“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以此表示恪守礼法,自持高洁。碍,一作“拟”。窥,窥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花》为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五言绝句。主题借花与典故寄寓情志,前两句绘花与人共笑、繁枝出篱之景,渲染热闹氛围;后两句借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典故,表守礼、情操高洁。全诗花人关联、典故融入,含蓄传情,耐人咀嚼,以短小篇幅藏深刻意趣,显示出诗人含蓄婉转、借物寄情的诗风,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的说法,《高花》乃李商隐偶然乘兴创作的诗作。因诗中出现“宋玉临江宅”之句,推测其创作时间或许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六月,诗人途经荆门之际写下此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五言绝句。描绘了竹篱边繁花与人群共欢的热闹场景,化用宋玉典故,营造出含蓄深沉的意境,表达诗人借高花及典故,寄寓自身守礼自持、情操高洁的情志,以花写人,韵味悠长。

2. 写作手法

用典:“宋玉临江宅,墙低不碍窥”,化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相关典故。赋里展现宋玉所处情境与人物故事,此诗借提及宋玉临江旧宅,以“墙低可窥”的场景关联,将诗人守礼自持、追慕高洁的情志,依托典故含蓄传递,借古事衬今怀,让情感表达更具文化厚度,使诗歌在简洁文字中藏纳深远意趣。

3. 分段赏析

首句“花将人共笑”:诗人善写花,此前《杏花》《荷花》《落花》等篇,或摹形态、或叹凋零,而此句开篇便跳出单纯咏花窠臼。援引《史通》“花发为笑”、齐梁诗人同类写法,却不止步于写“花笑”,更添“将人共笑”。“共”字写得精妙,让“花”与“人”形成互文:花因绽放而“笑”,人因赏花、悟花而“笑”,二者相互交融,又不直言“人”之形态与情绪,将人悄然含蕴于花的鲜活意象中,使花的“笑”有了人的情感温度,也为全诗奠定了“人花相契”的含蓄基调,启迪了花与人究竟如何共生共荣的问题。次句“篱外露繁枝”:从全诗主题看,“篱外”点明花的生长状态,是突破边界、探出院墙的“高花”,直接呼应诗题“高花”,以空间位置凸显花的“高标”。从结构看,“繁枝”呼应首句“花笑”,繁茂花枝聚集绽放,渲染出热闹蓬勃的氛围,让“花将人共笑”的抽象情境具体形象化;同时“篱”的出现,为后文“墙低”埋下了伏笔,构建起“花-篱-墙-人”四者的关联链条,看似平淡写景,实则显示诗意逻辑,让情感与意象在悄然间层层递进。第三句“宋玉临江宅”:诗人常以宋玉入诗,此句借《登徒子好色赋》典故,为诗歌注入历史人文厚度。“临江宅”勾勒出具体感官的场景,唤起对赋中故事、人物的联想——宋玉的才情志趣、赋中“东家之子”的美丽与守礼,借“临江宅”这一特殊的物体涌入诗境。诗歌由此跳出单纯写景的框架,进入“古典典故+当下诗意”的相互交融空间,让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思碰撞,拓宽全诗的意境层次,也为末句的人格映射做好了铺垫。尾句“墙低不碍窥”:“墙低”表面关联宋玉临江宅,实则暗喻诗人居所,完成典故与自身情境的拼接。关于“不碍窥”,虽有“不拟窥”的说法,但“不碍窥”更显的通畅与自然:联系《登徒子好色赋》,诗人以“东家之子”自喻(或反向关联),“窥”是外界的目光,“不碍窥”却坚守本心不为之所动,塑造出守礼自持、注重身份品格的高大形象。这与诗题“高花”的正面形象形成呼应——高花超拔于篱墙,象征品格之高洁;诗人守礼自持,恰似高花不随波逐流,“高花”由此从自然物象升华为人格象征,此前含蓄埋下的“人花关联”在此结尾,道明了全诗主题:借花写人,托物言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身分自高。

清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

# 宋玉以自比。墙低固不碍窥,然作“不拟”,谓笑颜常露,偏于易窥者,而意不我属也,较有味。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何焯:下二句刻画“高”字,死事活用。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 此偶有所见而作,非咏花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与下《嘲樱桃》,皆偶然小调。

清纪昀《抄诗或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庄南杰《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下一篇:唐·李煜《玉楼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