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僧院":重阳节来时的山中寺院,
# 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
"东篱菊也黄":寺中东篱菊花也已金黄。
# 东篱菊: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俗人多泛酒":俗人只晓菊蕊能够酿酒,
# 俗人:世俗之人。
"谁解助茶香":哪知菊花也可增添茶香。
唐代诗僧
皎然(720~795?),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与颜真卿等交往密切,与陆羽等过从唱酬,广开诗会。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情致闲适,语言简淡。所撰《诗式》论述诗歌法式,标举意境,提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兼评历代诗作,开以禅理论诗之先河。代表作品有《诗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隐逸田园诗。诗歌通过描绘重阳日僧院中的东篱黄菊与友人共饮清茶的场景,将世俗饮酒之风与文人雅士的品茶之趣相对照,以“菊黄”隐喻高洁品格,以“助茶香”抒写超然心境,含蓄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醉心自然的隐逸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句“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点明时间与场景,构建出清幽的饮茶环境“九日”即重阳节,暗含登高、赏菊的习俗背景,但诗人未写世俗宴饮,转而聚焦“山僧院”,将场景置于佛寺之中。僧院象征清净无染,与后文对茶道的追求形成呼应。“九日”的节日氛围与"山僧院"的禅意空间构成张力,既暗示世俗与超脱的对照,又为饮茶活动赋予精神仪式感。“东篱菊也黄”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典故,以“菊黄”再次点明重阳。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隐逸高洁,“东篱”更强化隐士意象。诗人刻意强调“菊也黄”的视觉特征,既是对时令的客观描写,亦暗含以菊喻人的深意——以菊花凌霜不凋的特质,隐喻陆羽如茶般清雅脱俗的品格。黄菊与僧院构成黄绿相映的禅意画面,进一步深化超然物外的意境。“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转入世俗视角,形成强烈对比。“泛酒”既指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又暗含“浮泛”之意,暗示世俗应酬的浅薄。“多”字凸显普遍性,与次句“谁解”形成反差。诗人以“酒”代指世俗享乐,与“茶”构成二元对立:酒象征喧闹、功利的人际交往,茶则指向精神共鸣。此句通过否定性评价,为后文对茶道的礼赞埋下伏笔。“谁解助茶香”为全诗结穴之笔,以反问收束。“助”字精妙,既指品茶需要知音共赏,又暗含茶道需以心性契合方能领悟精髓。“谁解”的诘问超越字面意义,实则表达对精神同道的珍视。诗人将“茶香”人格化,暗示真正的茶道知音非俗世泛泛之辈可及,唯有如陆羽这般深谙茶道者,方能共品其中真味。结句以问作答,余韵悠长,深化了知音难觅而茶道至高的双重意蕴。
上一篇: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