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人未识":邻居们都还不认识,
# 未:一作不。
"床上坐堆堆":在床上面露羞色,局促地坐着。
"郎来傍门户":新郎来到房门外,
"满口索钱财":对着众人满口索要钱财。
# 索:索要。
"锦幛两边横":锦幛在两边横列,
# 锦幛:色彩鲜明的华丽的幛子。
"遮掩侍娘行":遮挡着等待新娘出行。
# 行:行走。,侍:一作待。
"遣郎铺簟席":新郎被派去铺设毡席,
"相并拜亲情":一起拜见亲友。
# 亲情:亲戚。
"三日入厨下":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
#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洗手作羹汤":洗净手开始制作羹汤。
#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 未谙姑食性: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先遣小姑尝":先叫小姑品尝。
# 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遣:让。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闺怨诗。通过描绘新嫁娘婚后前三天的生活场景,如与邻人相处、举行婚礼、下厨等,展现唐代婚姻风俗,细腻体现新嫁娘在新环境中的局促、谨慎以及对新家庭生活的适应过程,表达出古代新嫁娘复杂微妙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初入夫家,对婆婆饮食喜好全然不知,在要为婆婆做羹汤这一情境下,她想出让小姑先尝的办法。小姑与婆婆长期相处,口味相近,通过小姑试尝能探知婆婆口味偏好。这一细节将新嫁娘初入新家庭的谨慎、聪慧以及急于讨好婆婆的微妙心理展现得入木三分,以小见大,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新嫁娘的处境与心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展现了唐代新妇初嫁时的婚俗。“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描绘出新娘初到婆家时的局促与不安。而“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则勾勒出闹洞房的有趣细节。那些未婚小伙子躲在新房,瞅见新郎靠近,便索要喜钱,讨个吉利。第二首:诗描绘的应是新婚次日的仪式。锦幛横陈,遮蔽着新娘的身影,她带着最初的羞涩,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后,妻子吩咐新郎铺设簟席,二人一同拜见夫家亲人,标志着新嫁娘正式开启在夫家的生活。第三首:诗的意蕴远超前两首。它反映了唐代女子的聪慧心思。“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时女子婚后第三天要下厨,“三日”点明新嫁娘身份,“洗手”体现她对初次劳作的郑重。不过,婆婆的口味她并不清楚,粗心的媳妇可能按自己喜好做菜,却难合公婆心意。而细心聪慧的新嫁娘则更进一步,想着提前摸清婆婆口味,让第一道菜就获认可。“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一句尽显新嫁娘的聪明、细致,甚至带点狡黠。她巧妙地让小姑先尝羹汤。为何不似朱庆馀诗中那般问丈夫?因为厨房是小姑常出入之处,小姑能代表婆婆试味。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再到“先遣小姑尝”,与人物身份、所处环境紧密相连。诗句浅白却恰当合理,新嫁娘的聪慧跃然纸上,真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此诗的典型意义,虽可引发诸多联想,若直接入诗则易显庸俗。但在本诗中,因与新嫁娘的巧思、小姑的天真及婆婆将被新嫁娘“掌控”等情事关联,故而富有诗意,耐人寻味。“新媳妇难当”,这在旧社会是普遍认知。然而王建笔下的新媳妇,在艰难处境中寻得应对之法,让事情发展颇具戏剧性与诗趣。这类诗在挖掘生活中诗意题材方面,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 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张文潜《寄衣曲》:“别来不见身长短,试比小郎衣更长,二诗当以建为胜。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前辈教人作绝句,令诵“三日入厨下”、“打起黄莺儿”、“画松一似真松树”,恃自肺腑中流出,无牵强斧凿痕。
明敖英原《唐诗绝句类选》
# 极细事,道出便妙,只是一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同朴语庄,不作丽语。得酒食是议意。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诗至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人化机。……他如崔颢《长干曲》、金昌绪《春怨》、王建《新嫁娘》,张祜《宫词》等篇,虽非专家,亦称绝调。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新妇与姑未习,小姑易亲,转圜机绪慧转甚。入情入理,语亦天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王建之《新嫁娘》,即其乐府。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 佳处在朴素而又生动,有民间歌谣之趣。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