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暗送潮风":月色昏暗湖风裹挟着浪潮的气息扑面而来,
# 潮:一作“潮”。,送:吹来。,月暗:月色幽暗。
"相寻路不通":我一路寻找你却发现路被阻隔无法通行。
"菱歌唱不彻":听到那采菱的歌声悠扬婉转未曾停歇,
# 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菱歌:采菱之歌。南朝宋鲍照《采菱歌》之一:“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知在此塘中":由此知晓你就在这个池塘之中。
唐代诗人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历任山阴尉、许昌令等。天宝间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坐累贬竟陵司马。崔国辅的存诗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笔致清婉。其诗以五绝著称,尤其在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方面的诗更为出色。代表作品有《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今人编有《崔国辅诗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民歌题材的爱情诗。描绘了月夜湖滨,青年男子赴约遇阻,却循菱歌声寻得恋人的场景。以“月暗”“湖风”“菱歌”等意象,勾勒出朦胧浪漫的江南水乡画面;通过“寻”“知”等字,展现男子情绪的起伏变化。表达了青年男女间纯真炽热的爱情,尽显诗人以简洁笔触勾勒生动情境与细腻情感的深厚艺术功力。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相寻路不通”一句,以巧妙的侧面描写,将菱湖之滨的地理特征展露无遗:这里荷塘连片,河渠交错,星罗棋布的水网如天然屏障横亘眼前。小伙子并未与恋人提前约定,只因心中情思翻涌,一时兴起便急切前往相会。一个“寻”字精准勾勒出他在水网间穿梭寻觅的急切模样,让原本静谧的画面瞬间充满动态与生机,将年轻人热烈而莽撞的爱意展露无遗。借景抒情:“月暗送湖风”一句,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夜幕笼罩下的湖滨湖畔。此处的“月暗”并非漆黑无月,而是月色朦胧、光影幽微;一个“送”字赋予湖风以温柔的人格化色彩,仿佛夜风轻拂是在舒展双臂、深情爱抚,生动传达出小伙子此刻内心的缱绻情思与悠然心境。
3. 分段赏析
“月暗送湖风”起笔,寥寥五字便将时空背景和盘托出:夜幕垂落的湖滨,并非全然漆黑,而是笼罩在朦胧月色之中。一个“送”字赋予湖风以人的温柔,似是轻轻舒展双臂、饱含爱意地拂过肌肤,贴切呼应小伙子此刻雀跃欢愉的心境——因着满心期待,夜风也变得格外轻柔,仿佛天地都在为他的奔赴助兴。此句勾勒出月色氤氲、湖风缱绻的唯美画卷,氤氲着神秘浪漫的氛围。“相寻路不通”一句,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至一位踏着月色、沐风疾行的年轻人。夜色如墨,路径难辨,前行中忽遇阻隔。这看似直白的叙述,实则以侧面描写展现菱湖之滨的独特地貌:密布的荷塘、交错的沟渠,纵横水网如天然屏障。小伙子此来并无约定,全凭情思牵引,贸然前往与恋人相会。“寻”字如点睛之笔,瞬间激活画面,既传递出他急切的心境,又暗含“情之所至,不问西东”的莽撞与热烈。当小伙子正焦急徘徊时,“菱歌唱不彻”的歌声飘然而至。悠扬婉转的菱歌打破寂静,引得他驻足聆听、细细分辨。“不彻”二字精妙绝伦,既描绘出歌声在湖面此起彼伏、时断时续的悠扬,又凸显其清亮悦耳、余音绕梁。从这欢快的歌声中,不难想见采菱姑娘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她们天真烂漫、娇俏灵动的模样仿佛跃然眼前。末句“知在此塘中”,让故事迎来温情转折。循着歌声,小伙子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喜上眉梢——原来心心念念的姑娘,就在不远处的荷塘中。一个“知”字,不仅生动展现他从焦灼到欣喜的情绪转变,更透露出他对恋人的了解之深: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早已刻入心底。由此,读者亦能感受到这份爱意的深沉与真挚,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抒情短诗以精巧之笔,生动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与心理活动,情节起伏跌宕、波澜丛生,令人在品读间不断收获惊喜。其层层递进的叙事与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尽显诗人构思的奇巧与笔触的精妙。若非深谙诗歌创作之道,拥有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实难构筑如此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足见诗人深厚的创作功底。
# 谭云:“唱不彻”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深得多,而俗人又只称彼何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唱不彻”妙!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是一般情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所谓两处总牵情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李白《观放白鹰二首》
下一篇:唐·胡宿《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