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暗送潮风":月色幽暗湖面吹来徐徐夜风,
# 潮:一作“湖”。
"相寻路不通":寻人不见道路曲折宛转不通。
"菱歌唱不彻":歌声悠扬时断时续经久不息,
# 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菱歌:采菱之歌。
"知在此塘中":知道心爱的姑娘就在这塘中。
唐代诗人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历任山阴尉、许昌令等。天宝间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坐累贬竟陵司马。崔国辅的存诗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笔致清婉。其诗以五绝著称,尤其在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方面的诗更为出色。代表作品有《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今人编有《崔国辅诗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诗。描绘了一个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夜晚,一位青年男子因情思驱使,去寻找心仪的采菱姑娘,却因道路难辨、水网阻隔而受阻。就在焦急之时,他听到了时断时续、清脆响亮的菱歌,凭借对姑娘的熟悉,知晓她就在荷塘之中。全诗以简洁自然的语言,生动展现了青年男女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小伙的憨厚、采菱女勤劳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于平淡中尽显含蓄委婉,读来饶有趣味。
2. 写作手法
拟人:“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将湖风拟人化,赋予湖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展现出小伙子兴奋欢快时,感觉湖风轻柔、仿佛特意为他送来的独特感受。侧面描写:“相寻路不通”,通过小伙子寻路却被隔断,侧面点出菱湖之滨荷塘满布、沟渠纵横、水网相隔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句“月暗送湖风”,“月暗”二字巧妙点明时间为夜晚,同时描绘出月色朦胧的独特景致,为全诗奠定了优美且颇具神秘色彩的氛围基调。“送”字运用拟人这一表达技巧,赋予湖风以人的情感,使其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小伙子因兴奋欢快,故而觉得湖风轻柔,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独特感受,成功勾勒出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美妙艺术画面。次句“相寻路不通”,一个“寻”字堪称诗眼,传神地传出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却因情思驱使,急切地想要会见自己恋人的消息,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灵动起来。而“路不通”则从侧面巧妙点出了菱湖之滨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的地域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简洁而精准,既交代了环境,又暗含小伙子的焦急心情,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小伙子在夜色中匆忙赶路却突然受阻的情景。第三句“菱歌唱不彻”,“不彻”一词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妙,本意为不尽之意,在此处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细腻地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句通过听觉描写,以菱歌为切入点,让读者能从这歌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勾勒出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展现出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表达。末句“知在此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从内容主题角度,不仅生动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巨大变化,更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彻,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了如指掌。从表达技巧而言,这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能够从其知之深推测出爱之切,将小伙子对恋人深深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达到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长干曲》作为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佳作,诗中语言凝练精妙,“送”“寻”“知”等字炼字精准,生动传达人物情感与心境变化;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巧妙,将月色湖风、菱歌塘景与小伙的情思紧密融合,营造出优美且富有神秘色彩的意境。其情节虽简单,却起伏有波,从寻路不通的焦急到听闻菱歌的期待,再到确定恋人所在的喜悦,层层递进,余韵悠长。
# 谭云:“唱不彻”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深得多,而俗人又只称彼何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唱不彻”妙!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是一般情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所谓两处总牵情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于武陵《山上树》
下一篇:唐·白居易《听歌六绝句·何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