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日将夕":夕阳西下,我独自踽踽独行,
# 行行:走着不停。
"荒村古冢无人迹":荒村古墓间杳无人烟。
# 冢:一作路。
"蒙笼荆棘一鸟吟":朦胧月色下,荆棘丛中偶有飞鸟掠过,
# 吟:一作飞。,蒙笼:茂密貌。
"屡唱提壶沽酒吃":总是唱着“提壶买酒”的歌来喝酒。
# 提壶:鸟鸣,即鹈鹕。,唱:一作劝。
"古人不达酒不足":古人从不觉得酒不够,
"遗恨精灵传此曲":又怎会将这份遗憾化作精灵传唱至今。
# 精灵:灵魂。
"寄言世上诸少年":奉劝当今年轻的朋友们,
# 世上:一作当代。
"平生且尽杯中醁":人生短暂,何不尽情畅饮杯中清酒。
# 醁:同“渌”,指美酒。
唐代诗人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历任山阴尉、许昌令等。天宝间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坐累贬竟陵司马。崔国辅的存诗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笔致清婉。其诗以五绝著称,尤其在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方面的诗更为出色。代表作品有《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今人编有《崔国辅诗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酒抒怀的乐府诗,介绍了黄昏独行时所见荒村古冢、荆棘飞鸟的苍凉景象,描绘了提壶鸟啼鸣如劝酒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古人将饮酒传统升华为文化传承的历史感,表达了诗人对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人生感悟和对当代少年畅饮生活的劝勉。
2. 写作手法
对比:“行行日将夕,荒村古冢无人迹。朦胧荆棘一鸟飞”日暮荒村与飞鸟形成对比,强化了孤独与苍凉的氛围。荒村古冢象征生命的终结,而飞鸟则暗示自然界的永恒,暗含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哲理。象征:“杯中渌”象征美酒带来的短暂欢愉,也隐喻人生应尽情享受当下,不必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直抒胸臆:“寄言当代诸少年,平生且尽杯中渌”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劝诫年轻人应当珍惜时光,尽情饮酒,享受人生。这种直白的劝诫,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带有对青春易逝的感慨。环境描写:通过“日将夕”“荒村古冢”“荆棘”“孤鸟”等意象,营造出荒寂、苍凉的氛围。感官描写:以“屡唱”的听觉和“提壶酤酒”的动作描写,将借酒行为具象化,增强代入感。意向组合:以“朦胧”“荆棘”“孤鸟”等意象叠加,形成象征性的画面,传递孤独与苦闷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行行日将夕,荒村古冢无人迹”开篇以“行行”二字刻画诗人独行的漫长与孤寂,“日将夕”点明黄昏时分,暮色渐浓。“荒村古冢无人迹”进一步渲染苍凉氛围——废弃的村庄、古老的坟墓,不见人烟,唯有死寂。时间与地点叠加,构成一幅萧瑟的画面;“无人迹”以绝对的寂静加强孤独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通过环境描写,传递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对世事的怅惘。颔联:“朦胧荆棘一鸟飞,屡唱提壶酤酒吃”“朦胧荆棘一鸟飞”描绘暮色中飞鸟掠过荆棘丛的画面,“朦胧”既写光线昏暗,亦暗示心境迷惘。“屡唱提壶酤酒吃”以拟人手法写提壶鸟的啼叫,仿佛在催促诗人买酒畅饮。“提壶”的谐音双关巧妙串联自然与人事,将鸟鸣转化为劝酒的“精灵之声”,赋予诗歌幽默与灵动感。飞鸟与鸟鸣打破寂静,以自然之趣隐含对“借酒消愁”的暗示。颈联:“古人不达酒不足,遗恨精灵传此曲”“古人不达酒不足”回溯历史,指出古人若未能领悟饮酒之乐,便会留下遗憾;“遗恨精灵传此曲”则将这种遗憾升华为文化传承——精灵代代传唱劝酒之曲,成为不同时代共鸣的纽带。用典与拟人结合,“精灵”既是神话意象,亦暗指自然界的鸟鸣;“遗恨”与“传曲”形成因果。从个人醉酒之乐转向对古人遗恨的体悟,赋予饮酒行为以历史厚重感。尾联:“寄言当代诸少年,平生且尽杯中渌”诗人以“寄言”直面向当代少年发出呼吁:“平生且尽杯中渌”。“渌”指酒清,强调及时畅饮、不负光阴。直抒胸臆,以简练有力的语言传递核心思想;“且尽”二字斩钉截铁,体现诗人对及时行乐的坚定态度。一改前文的苍凉与深沉,在醉意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与自由。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语言流转自然,将诗人对酒的情感体悟与对历史的深沉思考熔铸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醇厚的人文意蕴,引领读者在品读中自然引发对中华酒文化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的深层思索。
下一篇:唐·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