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能解恚":合欢花和萱草花,
# 解恚:消除怨恨。恚:愤怒,怨恨。,合欢:植物名,一名马缨花。小叶对生,夜间成对相合,故俗称“夜合花”。古人谓之能去嫌合好,使人欢乐。
"萱草信忘忧":都是让人解忧之花。
# 信:确实。,萱草: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
"尽向庭前种":我将它们全部种在庭前,
"萋萋特地愁":为何那花儿随风摇动,心中却越发衰愁呢。
# 特地:特别,格外。,萋萋:草木茂盛貌。比喻愁绪浓烈。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1.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尽向庭前种”后,植物却“萋萋”,反而“特地愁”,形成预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植物的生机与诗人的愁绪构成对立,突显愁绪的不可消解。
2. 分段赏析
首句中的合欢树在古代被视为“解恚”的灵物,诗人借其特性,暗喻对现实矛盾或人际纠葛的疏解愿望。以植物特性映射内心诉求,暗示诗人试图通过自然之物平息自身或他人的愤懑,体现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次句中萱草是传统“忘忧”意象,与首句“合欢”形成并列,强化诗人对摆脱忧愁的渴望。前两句铺陈两种“解忧”植物,为后文“愁绪反增”埋下反差伏笔,突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第三句将两种植物尽数栽种于庭前,体现诗人主动寻求精神慰藉的迫切心态。“尽向”二字凸显决绝,与后文“愁”的不可消解形成强烈对比。末句中植物茂盛本应带来生机,却“特地”引发愁绪,以乐景写哀情,深化主题。通过“萋萋”与“愁”的对比,营造出繁茂却压抑的庭院景象,呼应晚唐社会的颓靡氛围。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下一篇:唐·曹松《中秋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