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依倚":人生在世,切莫有所依赖,
"依倚事不成":一旦依赖他人,事情往往难以成功。
"君看兔丝蔓":你看那兔丝蔓,
"依倚榛与荆":总是攀附着榛树和荆棘生长。
"荆榛易蒙密":榛树和荆棘很容易长得茂密繁盛,
"百鸟撩乱鸣":引得百鸟在其中杂乱啼鸣。
"下有狐兔穴":它们的下面还有狐狸和野兔的洞穴,
"奔走亦纵横":这些动物在其间肆意奔走。
"樵童斫将去":当樵夫前来砍伐榛树和荆棘时,
"柔蔓与之并":柔弱的兔丝蔓也会跟着一同被砍掉。
"翳荟生可耻":在草木丛杂的环境中生长,实在是可耻,
# 翳荟:草木茂盛可为障蔽。《文选·张华〈鹪鹩赋〉》:“翳荟蒙茏,是焉游集。”李周翰注:“翳荟蒙茏,蒿草茂密。”
"束缚死无名":一生被束缚,最终默默无名地死去。
"桂树月中出":而桂树从月亮中生长出来,
# 桂树月中出: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曰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详《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尺》。
"珊瑚石上生":珊瑚在石头上自然生成。
# 珊瑚石上生: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之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之树枝状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玕,犹可徵矣。”
"俊鹘度海食":俊猛的鹘鸟跨越海洋去觅食,
# 鹘:即隼,飞行迅速,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鸱》:“鹘,小于鸱,而最猛捷,能击鸠、鸽。”
"应龙升天行":应龙向天空飞升翱翔。
# 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之飞龙。大禹治水时,应龙曾以尾画地而成江河,导水入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灵物本特达":灵秀之物本来就独立通达,
"不复相缠萦":不会相互纠缠缠绕。
"缠萦竟何者":那究竟是什么东西才会相互纠缠,
"荆棘与飞茎":不过是荆棘和像兔丝蔓这类攀附的藤蔓罢了。
# 飞茎:直生之枝条。《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张铣注:“飞茎,直生枝也。”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兔丝依附榛荆最终被砍伐的景象,与桂树、珊瑚等灵物的特立独行作对比,表达人生不应盲目倚赖他人,唯有保持独立才能有所成就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两句直接点明主旨。诗人以直白质朴的语言,开门见山地告诫世人,人生不应过度依赖他人,否则难以成就事业,为全诗奠定说理基调,警示意味浓厚。“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两句以兔丝为喻。诗人引导读者观察兔丝这种植物,它攀附在榛树和荆条之上,形象地展现出依赖者依附他物生存的状态,将抽象的依赖概念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两句描绘兔丝依附环境。写出榛树和荆条容易生长得茂密繁杂,其间百鸟喧闹鸣叫,渲染出一种杂乱无序的氛围,暗示依赖他人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与混乱。“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两句进一步描写环境。指出荆榛之下有狐兔的洞穴,狐兔在其中肆意奔走,继续烘托出这种依附环境的复杂与不安定,从侧面反映出依赖状态的潜在危机。“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两句展现兔丝的结局。写砍柴的孩童将荆榛砍去,柔弱的兔丝藤蔓也随之被一并清除,直白地呈现出依赖他物者难以掌控自身命运,最终与所依附之物同归于尽的悲惨下场。“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两句是对兔丝命运的评价。诗人认为兔丝在繁杂的草木中苟且偷生是可耻的,最终被束缚而死,不为人知,深刻地批判了依赖他人、丧失独立的生存方式,饱含惋惜与警示。“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两句引入新的意象。描绘月宫中的桂树、生长在礁石上的珊瑚,展现出这些灵物生长环境的独特与不凡,与兔丝依附荆榛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独立之物自有其珍贵之处。“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两句继续刻画独立形象。描写矫健的鹘鸟跨海捕食,应龙腾空而行,生动展现出这些灵物凭借自身能力自由驰骋、不受束缚的状态,进一步强化独立者的强大与自由。“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两句进行总结升华。诗人指出这些灵异之物本就凭借自身特质显达于世,无需相互纠缠依附,直接点明独立的价值与意义,深化了诗歌的主旨。“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两句以反问收尾。诗人反问那些相互纠缠依附的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荆棘和藤蔓这类无用之物,再次强调依赖的无价值,引发读者思考,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蒋贻恭《咏蚕》
下一篇:唐·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