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ǔ
shì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1
nóng
yān
zhòng
cǎo
shù
yìng
lán
gān
liǔ
yuàn
luò
huā
zuì
gēng
cán
yuè
yǒu
yīng
fāng
yán
xiǎng
xiàng
qíng
nán
jìn
xiè
huāng
liáng
chóu
chàng
léi
cān
wǎng
lái
guàn
měi
jīng
mén
xiàng
cháng

译文

露水重烟雾浓草茂盛,树映入眼帘柳枝拂堤。满院落花没有客人醉,五更天落月黄莺在啼。对盛宴的回忆情不尽,旧时楼台荒芜路已迷。伤感乘瘦马往来习惯,每经里巷门庭仍长嘶。

逐句剖析

"露浓烟重草萋萋":露水重烟雾浓草茂盛,

# 萋萋:草木茂盛貌。

"树映阑干柳拂堤":树映入眼帘柳枝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满院落花没有客人醉,

"五更残月有莺啼":五更天落月黄莺在啼。

# 五更:一作半窗。夜里三点至五点。

"芳筵想像情难尽":对盛宴的回忆情不尽,

# 芳筵:对筵席的美称。

"故榭荒凉路已迷":旧时楼台荒芜路已迷。

# 已:一作欲。,榭:高台上构筑的木屋,多用于游观。

"惆怅羸骖往来惯":伤感乘瘦马往来习惯,

# 惆怅羸骖往来惯:羸:瘦弱。骖:泛指马。此句一本作“风景宛然人自改”。

"每经门巷亦长嘶":每经里巷门庭仍长嘶。

# 亦长:一作马频。,每:一作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李徵君故居》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作温庭筠诗。此诗首联描绘了李徵君故居周围露浓烟重、草树繁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寂寥的氛围;颔联通过落花、残月、莺啼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出故居的清冷与孤寂,暗示了往昔繁华的消逝;颈联则通过对往昔芳筵的想象与如今故榭荒凉的对比,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眼前衰败景象的惋惜;尾联感慨风景依旧而人事已改,借门外马的频嘶,强化了对逝去友人及往昔岁月的追思与怅惘。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故居的凭吊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借露、雾、草、树、柳等景色,营造出清新怡人的清晨氛围,为回忆宴会场景做铺垫。对偶:颔联“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一院”对“半窗”,“落花”对“残月”,“无客醉”对“有莺啼”,对仗工整,描绘出宴会的情形。

2. 分段赏析

《经李徵君故居》首联“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从视觉角度出发,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故居周边景象,“露浓烟重”营造出朦胧氛围,“草萋萋”展现草的繁茂,“树映阑干柳拂堤”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勾勒出清新且带着几分寂寥的画面,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落花”点明季节,“残月”“五更”表明时间,此联运用对偶手法,“一院”与“半窗”、“落花”与“残月”、“无客醉”与“有莺啼”对仗工整,描绘出宴会后清冷、孤寂场景,暗示往昔热闹不再,蕴含着物是人非之感。颈联“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通过“芳筵”的往昔热闹与“故榭荒凉”的现实对比,“情难尽”直白道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路欲迷”则象征着如今面对故居衰败的迷茫,尽显惋惜之情。尾联“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前句感慨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后句以马的“频嘶”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故居今昔变化带给人的强烈冲击,马因熟悉环境而嘶鸣,人却因物是人非而伤感,进一步强化了对逝去友人及往昔岁月的追思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解先写故居。细思天下好诗,乃只在眉毛咳吐之间,如此前解:一、二,露自浓、烟自重、草自萋萋、树自映栏杆、柳自拂堤,会有何字带得悲凉之状?却无奈作者眉毛咳唾之间,早有存广之感。于是读者读未终口,亦便于眉毛咳唾之间,先领尽其存亡之感也。三、四,逐字皆人手边笔底寻常惯用之字,而合来便成先生妙诗!若知果然学做不得,便须千遍烂熟读之也(首四句下)。一解次写徵君。看他避过自家眼泪,别写羸马长嘶,便令当时常常过从尽意出(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心骨悄然。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温诗)写景如“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真令人谡谡在耳,忽忽在目。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诗前半先写故居,后半乃是追悼徵君也。勿谓起手十四字何曾有悲凉之状,矛读之,早已觉其悲凉满目矣。三四一承,乍见之,如不过是诗人口头语言,乃一连吟咀数十遍不厌者,何耶?以其情深而调稳耳。大凡好诗必从自然中得来,此类是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的是故居(“一院落花”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全从“故”字中想象得来。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一院落花无客醉,反更残月有莺啼。”此经李徵君故宅而作。当日莺花庭院,列长筵招客,醉月飞觞,何等兴采!乃旧地重过,但有“一院飞花”、“五更残月”,故其第七句有“风景宛然人事改”之叹。(按:本诗未联一作“风景宛然人事改,却经门巷马频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诗思恻恻动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起句写本居之景。三、四兴在象外,凄然耐想。五、六平滞。收佳,又绕回说凄怆。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审言《旅寓安南》

下一篇: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