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nán

朝代:唐作者:杜审言浏览量:1
jiāo
zhǐ
shū
fēng
hòu
hán
chí
nuǎn
cuī
zhòng
dōng
shān
guǒ
shú
zhēng
yuè
huā
kāi
shēng
hūn
qīng
shuāng
xià
zhèn
léi
xiāng
wàn
bèi
cóng
lái

译文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逐句剖析

"交趾殊风候":岭南的气候真特殊,

# 风候:即风物气候。,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后来泛指五岭以南。该诗中指越南北部。

"寒迟暖复催":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

# 催:催促。

"仲冬山果熟":山果冬天熟,

# 仲冬:即农历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

"正月野花开":野花正月开。

# 正月:农历一月。

"积雨生昏雾":雨天生雾气,

# 积雨:连续下雨;积存的雨水。

"轻霜下震雷":霜天会打雷。

# 震雷:响雷,霹雳。,轻霜:薄霜。

"故乡踰万里":故乡远在万里外,

# 踰:超出,越过。

"客思倍从来":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 从来:由来,历来,向来,往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寓安南》是唐代诗人杜审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不仅源于归途路途遥远,更暗藏着诗人对这次“严谴”的满腔愤懑。此诗前六句聚焦安南异域风物,首联总述气候反常,寒暖错位;颔联以“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展现岭南物候特征,突破中原季节认知;颈联“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通过雨雾与雷霜的非常组合,勾勒出岭南特有的气象奇观。尾联笔锋陡转,以“故乡逾万里”的空间距离与“客思倍从来”的情感强度,表达对朝廷“严谴”处置的深沉郁结。全诗通过捕捉景物的特征,抓住典型环境中几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点染描绘,笔法精炼,情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杜审言被流放至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途经安南(今越南河内)时,因思乡在客舍或驿站中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通过描写岭南风物气候与家乡的不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含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夸张:“家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逾万里”是夸张,并非指实写。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迁谪之苦,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含有对这次的“严谴”的不满与愤懑。白描: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不以故饰,不事雕凿,通过简单的笔墨描写岭南的气候风物,突出与中原的不同,在对比中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中”“交趾”一词点题,交代了羁旅的地点是古代的交趾。这“交趾”的名称首先就给人一个奇异的印象。相传这里的人因脚趾长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称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特殊风候”。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风物气候,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催”字生动活泼,意象鲜明,前面又冠以“复”字,更显其催之迫切。这两句诗生动记述了岭南气候变化的真实情况。颔联以景物描写为主,上句“仲冬山果熟”展现高寒山区独特物候,时值农历十一月仍见果实满枝,恍若中原金秋景象。这对北方人而言实属罕见,亦是对首联"寒迟"特征的具体阐释。下句“正月野花开”,描绘新春正月山花竞放之景,凸显气候之温暖堪比中原初夏,恰与“暖复催”形成呼应。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诗人在颔联和颈联里,通过仲冬、正月等时令标记,配合“熟”“开”“生”“下”等动态动词,将山果、野花、积雨、冬雷等寻常物象巧妙编织,构建出交趾特有的四时图景。这既是诗人寓居安南期间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也暗含其复杂心绪的流露:既惊叹于异域风物的新奇,又难掩客居他乡的惆怅。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家乡踰万里,客思倍从来。”“踰万里”是渲染其远,并非指实写。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数月的行程,与家人难通音讯,所以作客的愁思胜于往常。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但都比不上这次流寓安南时深重。这不仅仅是路程遥远的缘故,更暗含着对朝廷“严谴”处置的深沉郁结,使得此次南谪的愁绪较以往宦游更为深重。

4. 作品点评

该诗语言浅近晓畅,不事雕琢修饰,呈现出质朴平实的艺术风貌。在诗中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仅以疏淡笔墨勾勒景物特征,便使画面跃然纸上,在简净笔触间传递出悠远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六句记异,只是一个“热”字,“轻霜”句却是妙语(“轻霜”句下)。又云:“倍从来”三字,新在无着落(末句下)。谭云:岁时记(“仲冬”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初唐五言律,杜如“共有樽中好”,“交趾殊风候”……数篇,体就浑圆,语就活泼,乃渐入化境矣。

清许学夷《诗源辩体》

# 即景自成,入手轻快。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徐充曰:以首一句提其纲,二句承其故。中二联实言其事。子美云“吾祖诗冠古”,家法如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冯舒:平平八句,大历以还不可得。陆贻典:平平八句,却字字不可动摇,大历以前诗多如此。纪昀;中四句皆申首二句意。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俊朗倩逸(“积雨”一联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南史《草》

下一篇:唐·王建《李处士故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