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àn
yáng
zhōu
shì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2
shì
qiān
dēng
zhào
yún
gāo
lóu
hóng
xiù
fēn
fēn
jīn
shí
píng
yóu
shēng
chè
xiǎo
wén

译文

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逐句剖析

"夜市千灯照碧云":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

# 碧云:碧空。,夜市:夜间的集市。《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夜市显然突破了这个规定,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

"高楼红袖客纷纷":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

# 纷纷:众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色衣衫,这里借代女子。

"如今不似时平日":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

# 时平日:承平之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 晓闻:通宵达旦。,笙歌:歌舞的音乐。笙,簧管乐器。此处泛指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自:语气助词,表肯定,无实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看扬州市》是唐代王建所作的七言绝句。首联“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实笔勾勒,描绘出夜市中灯火辉煌映照天空,高楼里歌女与宾客往来频繁的热闹场景,将扬州夜市的繁华直观展现。颔联“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如今不似时平日”虚写,由眼前繁华联想到当下并非太平盛世,为时代变迁之感埋下伏笔;“犹自笙歌彻晓闻”又回到现实场景,实写即便时局已变,扬州夜市依旧笙歌达旦,虚实结合,深化了诗歌主题。主题描绘扬州夜市的繁华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勾勒场景简洁明快,“高楼红袖客纷纷”展现热闹场面;今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主题更为深刻。这首诗生动呈现唐代扬州夜市风貌,其语言简洁明快,意象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看扬州市》由唐代王建创作。王建在魏博幕时奉命出使淮南,夜游扬州城。当时中国古代奉行“重本抑末”经济政策,限制商业发展,如规定“日中为市”。但到唐代中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像扬州这样的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王建目睹扬州夜市的热闹繁华,通宵达旦的经营景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展现当时扬州夜市的繁荣,也反映出唐代中期商业发展突破传统限制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诗。它描绘了唐代扬州夜市灯火辉煌、热闹繁华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扬州夜市繁盛景况的感慨,富有生活气息与时代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为实写,生动描绘出扬州夜市灯火辉煌、宾客盈门的热闹场景;“如今不似时平日”为虚写,由眼前繁华联想到当下并非太平盛世,“犹自笙歌彻晓闻”又回到现实,实写夜市依旧歌舞通宵。虚实相生,丰富诗歌意境。对比:“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将当下扬州夜市的繁华与往昔太平时日作对比,在今昔差异中,更深刻地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此为静景描写,“千灯”极言灯的数量之多,描绘出扬州夜市灯火璀璨的景象。一个“照”字,精准地展现出灯光的明亮与强烈,仿佛将夜市的光辉与遥远的碧云相连,营造出一种灯火辉煌、照亮夜空的宏大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直观感受到扬州夜市的热闹非凡。次句“高楼红袖客纷纷”:这是动景描绘,“高楼”暗示着扬州的繁华,“红袖”代指歌妓,“客纷纷”则表明前来酒楼玩乐的商客众多。短短数字,将酒楼林立、歌妓穿梭、商客云集的热闹场景生动勾勒出来,展现出扬州市夜晚喧嚣、繁华的动态画面,仿佛能让人听到热闹的嘈杂声,看到人们尽情玩乐的情景。“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人笔锋一转,将眼前的繁华与往昔太平之时作对比,“如今”点明当下,“不似时平日”直接表明时局已发生变化。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微,外患内忧不断,诗人由扬州夜市的繁华联想到整个国家的衰败,这种对比为尾句的感慨埋下伏笔。第四句“犹自笙歌彻晓闻”:“犹自”强调即便在国势日衰的情况下,扬州依旧如故。人们依旧沉浸在笙歌乐舞之中,通宵达旦。这里既有对人们在动荡时局下仍耽于享乐的辛辣嘲讽,更饱含着诗人对人们身处危局却感觉迟钝的深深忧虑,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夜看扬州市》是王建诗作中的作品。全诗不惟内容深刻,构思亦颇为精奇。诗人开篇以细腻笔触勾勒扬州繁华夜市之景,而后笔锋一转,借今昔对比,将读者视线从眼前的喧嚣繁华引向对唐帝国命运的思索,在字里行间悄然透露出讽喻的创作意向,使诗歌在展现城市风貌之余,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扬州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货云集,因之歌楼舞榭亦极多,唐代诗人每艳称之。天宝之乱,尤赖东南财富,支援西北。故中晚以后诗人如张祜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之句。又如杜牧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尤传诵人口之作。王建此诗说扬州市不似时平日,犹笙歌彻晓,可见其繁盛景象。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内》

猜你喜欢